别做梦了快醒来_分卷阅读_110
  谢冬清回想起噩梦一般的昨夜,一阵后怕从心底直冲头皮。
  梅阁看了她一眼,问道:“不然我背你走吧,我看你还在发抖,感觉怎么样?还在怕吗?”
  谢冬清似乎有些不好意思,犹豫了一下,她摇了摇头:“不用了,我自己能走。”
  他们经过墓地,阴冷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。乌鸦停落在墓碑上,依然用通红的眼睛凝视着他们。
  周围没有树,却有枯叶源源不断地从半空中飘洒而来。梅阁看着满天飘飞的枯叶,微微皱了皱眉:“生命的衰败……”
  他担忧地看了眼谢冬清,紧紧握住她的手。
  街角的猴子钟看起来十分正常,没有初见时那么诡异。
  然而,等走到拐过街角,穿过地上破旧的轨道,谢冬清才发觉出周围的不正常。
  太安静了。
  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。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都紧闭着门,偌大的街区,除了墓碑上和猴子钟上的乌鸦,再没有其他活物。
  谢冬清轻声道:“昨天来的时候,商店都开着门,虽然没进去看,但我记得,里面是有人影的。怎么今天……竟然一个人都看不到了?”
  梅阁道:“不想那些,现在的关键是,我们怎么离开?”
  谢冬清指着旁边的绿色站牌,说道:“有车。”
  梅阁看着地上的铁轨,问道:“是电车?”
  谢冬清点点头,踮起脚朝来时的方向望去。
  铁轨蜿蜒着,没入她视线尽头的幽深隧道中。
  “电车……”梅阁问她,“你来时,电车从哪个方向来?”
  谢冬清指了指隧道那边:“那头,我在市区上的车,车走了很久,我大概是睡了一觉,记不清路了,醒的时候,它恰巧穿过隧道,之后我就看到浮萍区欢迎你的牌子了。”
  “那你现在还在这个站牌处等?”梅阁有些不解,“它从市区来,经过这里后,会开向哪里?”
  谢冬清愣了好久,指着旁边的站牌,说道:“这是环城电车,应该还会开回市区。”
  梅阁仔细看着那个绿色的站牌,上面只写了八个字,环城电车,浮萍区站。
  梅阁绕着站牌走了一圈,也没有发现时刻表。
  太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西沉。
  梅阁抬头看了眼猴子钟,果然,刚刚出墓地时还是上午十一点,现在再看,已是下午一点。
  按照这个速度,很快就要再次进入夜晚。
  “我们往你来时的方向走。”他说,“你刚不是说,车穿过隧道后,你才看到浮萍区的牌子吗?那么,隧道那头应该就是正常的区域。走走看吗?”
  他指了指猴子钟:“已经下午一点了,这里的时间流逝得太快,我怕夜晚比电车先来。”
  谢冬清望着铁轨尽头漆黑的隧道,轻轻点了点头。
  阴冷的风从幽深黑暗的隧道口吹来,带着一股霉味。
  他们二人走进隧道,梅阁一刻也不敢松懈,拉着谢冬清的手,轻声问道:“隧道有多长?”
  “……应该不长。”谢冬清带着一丝愧疚说道,“我记不太清了,睡醒的时候,电车刚刚通过隧道,我觉得应该不会太长。”
  眼前一片漆黑,两个人朝走了一会儿,谢冬清摸索着把手电筒从口袋中拿出来,按开了开关。
  手电筒微弱的光笔直的照射出去,没有尽头。
  谢冬清心头砰砰直跳,她想起小时候自己在外婆家举着手电筒照向夜空,却看到光的轨迹慢慢被夜空侵蚀掉。
  因为黑暗是无尽的,而光太过弱小。
  身处无穷无尽的黑暗和未知中,谢冬清不自觉地放轻了声音:“……隧道好像很长。”
  梅阁察觉不对。
  他拿过手电筒,转头照向身后,亦是看不到光的尽头。
  梅阁把手电筒还给谢冬清,轻轻叹了口气:“走吧,现在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。”
  隧道就如同隔开了两个世界。
  越往里走,就越觉得空气冰冷。
  谢冬清打了个喷嚏,回音绵延不绝地响起。
  她猛地停下来,手电筒的光扫向旁边,梅阁紧张地问:“怎么了?”
  黑暗中,谢冬清睁大了眼,惊恐道:“谁在笑?”
  “什么?”
  梅阁什么都没有听到,他再次问道:“你确定你听到了声音?”
  谢冬清轻轻嘘了一声,闭上眼睛。
  良久,梅阁听到她低声自语:“是爸爸妈妈?”
  这次,梅阁也听到了。
  是笑声,愉快的,充满期待的,迎接新生命诞生的笑声。
  黑暗中慢慢出现了灰暗的影像。
  年轻夫妻的脸浮现在半空。
  “是我们的清清,我们的女儿。”
  谢冬清呆愣地看着画面中熟悉的脸。
  “真的是爸爸和妈妈。”
  笑声渐渐散去,画面中出现了穿着宽大校服的男孩子,他低着头注视着她,缓慢的笑:“是妹妹。”
  谢冬清声音缥缈,带着疑惑,她轻轻道:“他是谁?”
  梅阁心头一跳,他仔细地看着画面中的年轻男孩,缓缓道:“这个是……谢秋铭?”
  “谢秋铭?”谢冬清努力回想着这个名字,她肯定,自己的记忆中有这个名字,但她却什么都想不起来,就像是这个名字被谁故意藏了起来。
  画面还在继续。
  画面中的父母一点点变老,画面里她想不起名字的男孩子慢慢长高。
  他的声音也越来越熟悉,画面中,他坐在自己对面,微笑着问:“清清,你最喜欢谁?”
  “爸妈。”
  他叹了口气:“看来白对你好了。”
  “那好吧,是哥哥。”
  “你再说一遍,我要好好听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