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成科举大佬的金手指外挂 第28节
张玉寒两手一摊道:“都没见着是谁,能怎么办?先回村看看是谁再说,要是我认识的能攀上交情的,咋样都好说。要不认识就只能见招拆招了。”
“对什么人使什么招,要只是想敲诈些银子,就算破财免灾了,这也是规矩;要真是漫天要价,咱们也不能这么就范。”
罗美娘给他出了个损招:“要是你不认识的,咱们花些银子,打听打听这两人的底细,看看有没有什么把柄,或者是瞧瞧他们有没有什么仇人之类的,总不能让村子里成了他们敛财的宝地,一回喂饱了,只怕还有下一回。”
张玉寒点点头,似乎也很认同她的话:“媳妇你这主意不错,我会好好想想。”
第二日起来之后,张玉寒先去县学请假,之后就跟张大福和罗德水一块回去,前头赶路太辛苦,唐氏一早起来有些吃不住,罗美娘就把她留在县里休息两日。
就是唐氏身在县里,心却跟丈夫儿子一块飞回了南山村,罗美娘出门时瞧着她面色难看,又坐立不安,想想也就没去铺子里。
唐氏时不时就问她:“也不知道二郎他们到村里没有?”
“那小子居然还保密上了,连我问都不肯说要怎么处理这件事。”
还问罗美娘,“上回德金回村里收粮不是说二郎还跟县太爷见过面吗,二郎昨夜有没有说去跟县太爷把事情说说。”
罗美娘把张玉寒说的通通告诉唐氏,又道:“娘别担心,二郎现在也不是白身了,以前咱们村里一个有功名的人都没有,遇到事情不也是这样过来了。现在相公也算是有功名在身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
“你不知道,那人要村长小儿媳妇陪酒,要不是村长说败坏门风的媳妇,他宁愿一条白布把她勒死把人吓住了,瑶娘这回就保不住了。”
昨日在铺子里人太多,唐氏没出口,这回瞧着只有儿媳跟她两个才露了点出来。
罗美娘也觉得这个事情让人恶心,只是张玉寒昨夜的话模糊两可,她也不知道他会怎么做。罗美娘此时都已经想好了,要是结果太让人难以接受,她宁愿花点钱都要找人敲他们闷棍。
她万万没想到的是,张玉寒回去一趟,回来时居然弄出偌大的阵仗——他把这两人五花大绑,又纠结了村里几个孔武有力的,敲锣打鼓,直接赶了一日的路把人送到县衙门。
罪名还是极为严重的意图激发民变。
北关县里十多年都没这样大事发生,这么一通下来,整个县就跟瞌睡时耳边被人敲了响鼓,一下都振奋起来。
作者有话说:
今天晚了点捂脸。
文里的这些例子大多取自一本书叫《中国古代衙门》,古代小吏真的是很黑的,所以读书人才会那么吃香,一有功名不仅地位高还能免税,从此都不用跟这些人打交道。
第二十九章
消息是从铺子里传过来的,高氏跑回来还一时喘不上气,停了好一会儿,才道:“是对面饭斋老板娘让他们家小二过来说的,说是妹夫一进县就敲响锣鼓,那两个人被绑得粽子似的,嘴里还塞了东西,你哥听说之后就去了县衙。”
自打张大福老两口过来,高氏这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,夏收秋粮可是关系到整个村里的大事。
高氏打小就知道,要是被打上一个拖欠不交税的罪名,阖村所有人名下田产一半沒官,还要罚做苦力一年,惩罚这么严重,不得不让高氏担心个不停。
她听到消息后,只让张红果先看着铺子,自个就跑回来了。
罗美娘还没说话,唐氏已是一幅哆哆嗦嗦的怂样,道:“这这这……二郎这是诬告?”
哎哟喂,自打收税小吏下乡开始,唐氏这心就没放下过,这回更是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“娘和嫂子先别急,我去何家打听打听。何家是大户人家,又和郑县令有来往,许是能探听到别的内情。”
听完高氏的话后,罗美娘已是回屋换了一身出门的衣裳,此时她袖袋里还装了好几张银票。
张玉寒拿回来的银子,罗美娘每个月都会兑成银票,原本是存着买铺子用的,这会儿罗美娘也没不舍得,全部拿出来。想了想,她还把自个闲来无事总结的零食制法册子拿出来。
张玉寒这回干出来的是实在石破天惊,无他,治下出现大案,父母官是要负连带关系的。虽然郑县令上回算是帮了张玉寒一个大忙,可谁都不知道他对这事的反应如何。
这年头是人治多于法治,一个事情在朝廷那边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结果,是十分正常的事情。
张玉寒曾经就跟她说过一个事,以前有个县,岁末上报政绩时,县令说他治下的偷盗案全都破获,作案者无人漏网,朝廷却只给了个中中考评,原因是县里偷盗案件多,说明县令治下民风不佳,给个中等已是考虑到县令尚能维持治安;
还有个县,一年中没有捕盗数量上报,破案率低下,吏部却觉得这是间接说明境内无盗,反过来证明了县令狠抓社会治安,综合考虑下,给的是中上考评。
这次张玉寒虽说帮县里捉了一个蠹虫,可郑县令要是觉得张玉寒事多,坏了他的考评,事情就不可能按照他们期待的结果进行下去。
当人六神无主时,碰见一个极有主意的人,通常都会对她抱以极大的信任。
罗美娘出门前把零食册子的事跟高氏说了说。高氏哪能有一个不字,瞧着罗美娘要出门,她和唐氏生怕她耽误时间,都不敢再出声,闭着嘴看着她出门。
罗美娘在县里认识的人不多,她把能帮上忙的人脉在心里默数了一遍,就只有何家这边的关系了。
丫鬟引她进去之后,罗美娘就见到了何若水的新婚媳妇李桂芳。
罗美娘虽然吃过何家的喜酒,说起来跟李桂芳也只见过三回。
李桂芳是大户人家奶奶,她只是个做小生意的童生娘子,虽丈夫交好,可两人在身份、话题、圈子上的天然区别,就注定了两人只能当君子之交。
这会儿听罗美娘把事情说了,李桂芳也有些为难。
何家是跟郑县令交好,但那不过是郑县令初来乍到,交好本地大户有利于治理地方,平时关系也是十分寻常。
罗美娘道:“我厚着脸皮过来,也不是想为少奶奶添麻烦,说句不好听的,外头这些事哪能是我们妇道人家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。只是想少奶奶能帮我牵线结交一下郑县令的后宅女眷。”
罗美娘说完就把自己那册零食册子拿出来:“郑县令来北关县任一县之长,家眷跟他一块来咱们这么个荒凉之地也不容易,我也没什么好孝敬县尊夫人的,只有这本零食方子的册子,是我这些年心血所在,万望李妹妹帮我牵个线。”
李桂芳看到罗美娘能为丈夫做到这种程度,也是心下感慨。她可知道,丈夫这个友人,一家老小过日子就靠着这家零食铺子,这些方子有多重要,罗美娘这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。
原本李桂芳是不愿意沾染这种事情,郑县令到任才几个月,脾性并不分明,也不知道张玉寒这事会把他得罪到什么程度。
可一想丈夫要是知道罗美娘上门她没帮忙,肯定会怪责她,咬咬牙便道:“罗姐姐这么说,我也不好推说不帮。”
她略想了下郑县令的后宅,便道:“县太爷后宅有俩个能说得上话,一是县尊夫人,二是县太爷的表妹,几个月前才进门,虽只是个姨娘,却十分貌美,很得老太太欢心,美娘妹妹想让我把册子交给谁?”
罗美娘不假思索道:“就给县尊夫人。”
“不给张姨娘?”李桂芳即是把这些消息说出口,就是真的想帮罗美娘一把的,她刚才话里其实也有所偏向的,就是没想到罗美娘居然选了县尊夫人。
李桂芳还想着劝几句,郑夫人她是见过的,比起张姨娘八面玲珑,郑夫人整日里就跟千年玄冰似的面无表情,别说商户人家,就是她婆母上门拜访,也没得过她几个好表情。
罗美娘却选定了就不打算改了,她眉目平和而坚定:“姨娘是什么,不过就是个妾。凭着县太爷表妹这层关系,张姨娘在咱们北关县也能算是数一数二的姑娘,咱们这里的上进年轻人是可着她选的。偏她选择给县太爷当妾。
李妹妹也知道,二郎能进县学,都是有蒙县太爷提携,就连聂先生也说过县太爷是个光风霁月的人。这样的人,哪里会强纳表妹当妾?
既然如此,张姨娘给人当妾就是自愿的。我在这里说一句,有志向有底线的姑娘就不该给人当妾室。张姨娘既选择给人当妾,她的品行操守还用得着说吗?我怕她贪得无厌要敲竹竿,我这里喂不饱她呢。”
罗美娘要找人帮忙,话也说得挺实在的。她其实挺庆幸当初没穿越到什么大户人家的外室、姨娘身上。
她这个人,她性情看着平和,就不能吃上一点亏,要是穿到天然身份就低人一等的人身上,她怕把自己憋屈死。
如今虽然只是个小老百姓,也要被大户人家看不起,可她凭自己双手挣钱吃饭,罗美娘自个却心安理得。
李桂芳听她这一通分析,也想着,怪不得她婆婆吃了县尊夫人几回闭门羹,都不愿意改弦易辙去拍张姨娘的马屁。
她道:“罗姐姐即是选好了,我就把册子递过去。罗姐姐还有什么话要托我带过去吗?
“劳你跟县尊夫人说几句。”
罗美娘想了想,才道:“北关县是偏远之地,前头人人穷得叮当响,也是这几十年榷场开放,百姓才有口饱饭吃。
我虽然只是个妇道人家,也知道县令大人愿意来我们这样不好的地方当父母官,是为难他了,可县太爷就任至今口碑载道,就说明县令大人是个志向远大之人,也肯定是想在咱们北关县出些前人未曾做到的政绩。
什么叫政绩,以我浅薄的观点,在富庶之地安于现状反而难以出成绩,叫贫寒之地治理有方,民心所向才叫本事。
在我看来,外子此事便是一个极好的机会。
我其实也不太懂这些事情,就是我是南山村本地人,素来知道村子里的人都是老实本分的,怎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民心激变的事情?可见那俩个小吏做事是何等赶尽杀绝,才会让村人激动至此。
我妇道人家的见识,县令大人调任至本地不到半年,只要有眼睛的人都知道,这肯定不是他的错,而是历史遗留问题。若是县令大人秉公执法除恶务尽,南山村的父老乡亲一定感恩涕零。
我听说前朝时邻县就有一个官员,因为爱民如子,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,真诚膜拜。南山村虽然人不多,也愿意为县令大人送上匾额,以作感谢。”
罗美娘在过来何家前,就已经把张玉寒对郑县令寥寥无几的评价在心里琢磨了一遍又一遍,有句话叫千里做官只为财,郑县令到任小半年,都没见他怎么大肆敛财,肯定不是为财,那就是为名,为了自己的政绩和未来。
既找到症结,罗美娘就想好要怎么攻克他。
她说完话,就把袖袋里的五张面额十两的银票拿出来,罗美娘只是不愿意掺合跟自身等级不同的交际圈子,不代表她不懂得人情世故。
“这件事是为外子打点的,银票妹妹看着使,万没有让何家破费的道理。”
李桂芳把罗美娘这些话在心里记了一遍,才把银票推回去,嗔道:“罗姐姐这样,相公回来肯定会说我的不是,不是更让我为难吗?”
李桂芳这会儿的语气已是比刚才亲昵不少。
原本她一直觉得罗美娘只是丈夫友人之妻,跟她交好也只是为了在丈夫面前有话说,如今才知道这人确实不一般。
虽然她一句一个妇道人家,可哪个妇道人家能说出这些话?李桂芳能嫁给何若水,在娘家时也是读过书识字的人,并不觉得妇人天生就该比男人差劲。而且,罗美娘说这些话时,整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,这是一种让李桂芳也觉得自己无法与之比肩的感觉。
她心里倒也想过,莫不是张玉寒离县之前就拿话吩咐过她?
又一想,以张玉寒跟何若水的关系,哪需要罗美娘在这里转述,跟她丈夫说一声,她就得去办了。
罗美娘其实也不愿意在外头这么高调,就是她担心郑县令震怒之下,连个让张玉寒分辨的机会都不给。所以只得把他想说的话先给县尊夫人透个气儿。
罗美娘和张玉寒自有一种默契,以丈夫进县的时间,肯定是想着郑县令不能今日便开堂审理的。
这一夜的时间差,能做的事情便很多了。要是她没猜错,张玉寒现在肯定就在县衙门口打算面见郑县令。
以他的口齿,只要能见到人,总能让郑县令消了几分怒气。
罗美娘想的没有错,此时已是接近傍晚,郑县令早早就想好衙门无事,早些落衙,没想外头突然一阵锣鼓声响,衙役报说是有人送了两个意图民变的逆贼过来,当即就让郑县令的心情飞落之下三千丈。
由于时间太晚,他先把俩个犯人收监,后头看到门役送过来的拜帖也没什么好脸色,门役收了张玉寒塞过来的银子,倒也为他说了几句好话。
郑县令毕竟是经年当官的,已经从状纸上猜出些真相,肯定是这两个小吏敲诈得太过分,所以这人一气之下就把他们绑起来了,还给他们身上按了一个大罪名。
什么叫意图激起民变?
民变二字一出,这事情就从小吏勒索百姓变成大事了。
朝廷那边什么罪最严重,通敌卖国和举兵谋反。民变也是属于谋反的一种啊!
郑县令依稀记得张玉寒的模样,眉目俊朗,长身玉立,看着就是个谦谦君子,谁知道一言不合就能把桌子给掀了!
回到后宅之后,郑县令一口气仍是不上不下。他一到任就和当地士绅交好,鼓励耕织,调和商贾,就连外快也不敢多收,战战兢兢不敢行差踏错,还想着就这样平平静静熬个三年就能升上去,没想居然被人摆了一道!
听到下人报说夫人有请时,他努力深吸了一口气,让一张大黑脸没那么明显,这才过去了。
作者有话说:
第三十章
李桂芳愿意跑这一趟,原本是看在丈夫的面上,后来听罗美娘那一大通话,心里那杆秤却是不自觉倾斜到她身上,主要是罗美娘跟她日常见过的妇人都不一样。
她是何家少奶奶,日常上门交际的,说得无非是理家管事、衣着饮食,间或再说说县里八卦也就是了,罗美娘今日说的这些可算开了她的眼界。
政绩什么的,不应该是男人间的话题吗。
“对什么人使什么招,要只是想敲诈些银子,就算破财免灾了,这也是规矩;要真是漫天要价,咱们也不能这么就范。”
罗美娘给他出了个损招:“要是你不认识的,咱们花些银子,打听打听这两人的底细,看看有没有什么把柄,或者是瞧瞧他们有没有什么仇人之类的,总不能让村子里成了他们敛财的宝地,一回喂饱了,只怕还有下一回。”
张玉寒点点头,似乎也很认同她的话:“媳妇你这主意不错,我会好好想想。”
第二日起来之后,张玉寒先去县学请假,之后就跟张大福和罗德水一块回去,前头赶路太辛苦,唐氏一早起来有些吃不住,罗美娘就把她留在县里休息两日。
就是唐氏身在县里,心却跟丈夫儿子一块飞回了南山村,罗美娘出门时瞧着她面色难看,又坐立不安,想想也就没去铺子里。
唐氏时不时就问她:“也不知道二郎他们到村里没有?”
“那小子居然还保密上了,连我问都不肯说要怎么处理这件事。”
还问罗美娘,“上回德金回村里收粮不是说二郎还跟县太爷见过面吗,二郎昨夜有没有说去跟县太爷把事情说说。”
罗美娘把张玉寒说的通通告诉唐氏,又道:“娘别担心,二郎现在也不是白身了,以前咱们村里一个有功名的人都没有,遇到事情不也是这样过来了。现在相公也算是有功名在身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
“你不知道,那人要村长小儿媳妇陪酒,要不是村长说败坏门风的媳妇,他宁愿一条白布把她勒死把人吓住了,瑶娘这回就保不住了。”
昨日在铺子里人太多,唐氏没出口,这回瞧着只有儿媳跟她两个才露了点出来。
罗美娘也觉得这个事情让人恶心,只是张玉寒昨夜的话模糊两可,她也不知道他会怎么做。罗美娘此时都已经想好了,要是结果太让人难以接受,她宁愿花点钱都要找人敲他们闷棍。
她万万没想到的是,张玉寒回去一趟,回来时居然弄出偌大的阵仗——他把这两人五花大绑,又纠结了村里几个孔武有力的,敲锣打鼓,直接赶了一日的路把人送到县衙门。
罪名还是极为严重的意图激发民变。
北关县里十多年都没这样大事发生,这么一通下来,整个县就跟瞌睡时耳边被人敲了响鼓,一下都振奋起来。
作者有话说:
今天晚了点捂脸。
文里的这些例子大多取自一本书叫《中国古代衙门》,古代小吏真的是很黑的,所以读书人才会那么吃香,一有功名不仅地位高还能免税,从此都不用跟这些人打交道。
第二十九章
消息是从铺子里传过来的,高氏跑回来还一时喘不上气,停了好一会儿,才道:“是对面饭斋老板娘让他们家小二过来说的,说是妹夫一进县就敲响锣鼓,那两个人被绑得粽子似的,嘴里还塞了东西,你哥听说之后就去了县衙。”
自打张大福老两口过来,高氏这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,夏收秋粮可是关系到整个村里的大事。
高氏打小就知道,要是被打上一个拖欠不交税的罪名,阖村所有人名下田产一半沒官,还要罚做苦力一年,惩罚这么严重,不得不让高氏担心个不停。
她听到消息后,只让张红果先看着铺子,自个就跑回来了。
罗美娘还没说话,唐氏已是一幅哆哆嗦嗦的怂样,道:“这这这……二郎这是诬告?”
哎哟喂,自打收税小吏下乡开始,唐氏这心就没放下过,这回更是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“娘和嫂子先别急,我去何家打听打听。何家是大户人家,又和郑县令有来往,许是能探听到别的内情。”
听完高氏的话后,罗美娘已是回屋换了一身出门的衣裳,此时她袖袋里还装了好几张银票。
张玉寒拿回来的银子,罗美娘每个月都会兑成银票,原本是存着买铺子用的,这会儿罗美娘也没不舍得,全部拿出来。想了想,她还把自个闲来无事总结的零食制法册子拿出来。
张玉寒这回干出来的是实在石破天惊,无他,治下出现大案,父母官是要负连带关系的。虽然郑县令上回算是帮了张玉寒一个大忙,可谁都不知道他对这事的反应如何。
这年头是人治多于法治,一个事情在朝廷那边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结果,是十分正常的事情。
张玉寒曾经就跟她说过一个事,以前有个县,岁末上报政绩时,县令说他治下的偷盗案全都破获,作案者无人漏网,朝廷却只给了个中中考评,原因是县里偷盗案件多,说明县令治下民风不佳,给个中等已是考虑到县令尚能维持治安;
还有个县,一年中没有捕盗数量上报,破案率低下,吏部却觉得这是间接说明境内无盗,反过来证明了县令狠抓社会治安,综合考虑下,给的是中上考评。
这次张玉寒虽说帮县里捉了一个蠹虫,可郑县令要是觉得张玉寒事多,坏了他的考评,事情就不可能按照他们期待的结果进行下去。
当人六神无主时,碰见一个极有主意的人,通常都会对她抱以极大的信任。
罗美娘出门前把零食册子的事跟高氏说了说。高氏哪能有一个不字,瞧着罗美娘要出门,她和唐氏生怕她耽误时间,都不敢再出声,闭着嘴看着她出门。
罗美娘在县里认识的人不多,她把能帮上忙的人脉在心里默数了一遍,就只有何家这边的关系了。
丫鬟引她进去之后,罗美娘就见到了何若水的新婚媳妇李桂芳。
罗美娘虽然吃过何家的喜酒,说起来跟李桂芳也只见过三回。
李桂芳是大户人家奶奶,她只是个做小生意的童生娘子,虽丈夫交好,可两人在身份、话题、圈子上的天然区别,就注定了两人只能当君子之交。
这会儿听罗美娘把事情说了,李桂芳也有些为难。
何家是跟郑县令交好,但那不过是郑县令初来乍到,交好本地大户有利于治理地方,平时关系也是十分寻常。
罗美娘道:“我厚着脸皮过来,也不是想为少奶奶添麻烦,说句不好听的,外头这些事哪能是我们妇道人家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。只是想少奶奶能帮我牵线结交一下郑县令的后宅女眷。”
罗美娘说完就把自己那册零食册子拿出来:“郑县令来北关县任一县之长,家眷跟他一块来咱们这么个荒凉之地也不容易,我也没什么好孝敬县尊夫人的,只有这本零食方子的册子,是我这些年心血所在,万望李妹妹帮我牵个线。”
李桂芳看到罗美娘能为丈夫做到这种程度,也是心下感慨。她可知道,丈夫这个友人,一家老小过日子就靠着这家零食铺子,这些方子有多重要,罗美娘这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。
原本李桂芳是不愿意沾染这种事情,郑县令到任才几个月,脾性并不分明,也不知道张玉寒这事会把他得罪到什么程度。
可一想丈夫要是知道罗美娘上门她没帮忙,肯定会怪责她,咬咬牙便道:“罗姐姐这么说,我也不好推说不帮。”
她略想了下郑县令的后宅,便道:“县太爷后宅有俩个能说得上话,一是县尊夫人,二是县太爷的表妹,几个月前才进门,虽只是个姨娘,却十分貌美,很得老太太欢心,美娘妹妹想让我把册子交给谁?”
罗美娘不假思索道:“就给县尊夫人。”
“不给张姨娘?”李桂芳即是把这些消息说出口,就是真的想帮罗美娘一把的,她刚才话里其实也有所偏向的,就是没想到罗美娘居然选了县尊夫人。
李桂芳还想着劝几句,郑夫人她是见过的,比起张姨娘八面玲珑,郑夫人整日里就跟千年玄冰似的面无表情,别说商户人家,就是她婆母上门拜访,也没得过她几个好表情。
罗美娘却选定了就不打算改了,她眉目平和而坚定:“姨娘是什么,不过就是个妾。凭着县太爷表妹这层关系,张姨娘在咱们北关县也能算是数一数二的姑娘,咱们这里的上进年轻人是可着她选的。偏她选择给县太爷当妾。
李妹妹也知道,二郎能进县学,都是有蒙县太爷提携,就连聂先生也说过县太爷是个光风霁月的人。这样的人,哪里会强纳表妹当妾?
既然如此,张姨娘给人当妾就是自愿的。我在这里说一句,有志向有底线的姑娘就不该给人当妾室。张姨娘既选择给人当妾,她的品行操守还用得着说吗?我怕她贪得无厌要敲竹竿,我这里喂不饱她呢。”
罗美娘要找人帮忙,话也说得挺实在的。她其实挺庆幸当初没穿越到什么大户人家的外室、姨娘身上。
她这个人,她性情看着平和,就不能吃上一点亏,要是穿到天然身份就低人一等的人身上,她怕把自己憋屈死。
如今虽然只是个小老百姓,也要被大户人家看不起,可她凭自己双手挣钱吃饭,罗美娘自个却心安理得。
李桂芳听她这一通分析,也想着,怪不得她婆婆吃了县尊夫人几回闭门羹,都不愿意改弦易辙去拍张姨娘的马屁。
她道:“罗姐姐即是选好了,我就把册子递过去。罗姐姐还有什么话要托我带过去吗?
“劳你跟县尊夫人说几句。”
罗美娘想了想,才道:“北关县是偏远之地,前头人人穷得叮当响,也是这几十年榷场开放,百姓才有口饱饭吃。
我虽然只是个妇道人家,也知道县令大人愿意来我们这样不好的地方当父母官,是为难他了,可县太爷就任至今口碑载道,就说明县令大人是个志向远大之人,也肯定是想在咱们北关县出些前人未曾做到的政绩。
什么叫政绩,以我浅薄的观点,在富庶之地安于现状反而难以出成绩,叫贫寒之地治理有方,民心所向才叫本事。
在我看来,外子此事便是一个极好的机会。
我其实也不太懂这些事情,就是我是南山村本地人,素来知道村子里的人都是老实本分的,怎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民心激变的事情?可见那俩个小吏做事是何等赶尽杀绝,才会让村人激动至此。
我妇道人家的见识,县令大人调任至本地不到半年,只要有眼睛的人都知道,这肯定不是他的错,而是历史遗留问题。若是县令大人秉公执法除恶务尽,南山村的父老乡亲一定感恩涕零。
我听说前朝时邻县就有一个官员,因为爱民如子,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,真诚膜拜。南山村虽然人不多,也愿意为县令大人送上匾额,以作感谢。”
罗美娘在过来何家前,就已经把张玉寒对郑县令寥寥无几的评价在心里琢磨了一遍又一遍,有句话叫千里做官只为财,郑县令到任小半年,都没见他怎么大肆敛财,肯定不是为财,那就是为名,为了自己的政绩和未来。
既找到症结,罗美娘就想好要怎么攻克他。
她说完话,就把袖袋里的五张面额十两的银票拿出来,罗美娘只是不愿意掺合跟自身等级不同的交际圈子,不代表她不懂得人情世故。
“这件事是为外子打点的,银票妹妹看着使,万没有让何家破费的道理。”
李桂芳把罗美娘这些话在心里记了一遍,才把银票推回去,嗔道:“罗姐姐这样,相公回来肯定会说我的不是,不是更让我为难吗?”
李桂芳这会儿的语气已是比刚才亲昵不少。
原本她一直觉得罗美娘只是丈夫友人之妻,跟她交好也只是为了在丈夫面前有话说,如今才知道这人确实不一般。
虽然她一句一个妇道人家,可哪个妇道人家能说出这些话?李桂芳能嫁给何若水,在娘家时也是读过书识字的人,并不觉得妇人天生就该比男人差劲。而且,罗美娘说这些话时,整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,这是一种让李桂芳也觉得自己无法与之比肩的感觉。
她心里倒也想过,莫不是张玉寒离县之前就拿话吩咐过她?
又一想,以张玉寒跟何若水的关系,哪需要罗美娘在这里转述,跟她丈夫说一声,她就得去办了。
罗美娘其实也不愿意在外头这么高调,就是她担心郑县令震怒之下,连个让张玉寒分辨的机会都不给。所以只得把他想说的话先给县尊夫人透个气儿。
罗美娘和张玉寒自有一种默契,以丈夫进县的时间,肯定是想着郑县令不能今日便开堂审理的。
这一夜的时间差,能做的事情便很多了。要是她没猜错,张玉寒现在肯定就在县衙门口打算面见郑县令。
以他的口齿,只要能见到人,总能让郑县令消了几分怒气。
罗美娘想的没有错,此时已是接近傍晚,郑县令早早就想好衙门无事,早些落衙,没想外头突然一阵锣鼓声响,衙役报说是有人送了两个意图民变的逆贼过来,当即就让郑县令的心情飞落之下三千丈。
由于时间太晚,他先把俩个犯人收监,后头看到门役送过来的拜帖也没什么好脸色,门役收了张玉寒塞过来的银子,倒也为他说了几句好话。
郑县令毕竟是经年当官的,已经从状纸上猜出些真相,肯定是这两个小吏敲诈得太过分,所以这人一气之下就把他们绑起来了,还给他们身上按了一个大罪名。
什么叫意图激起民变?
民变二字一出,这事情就从小吏勒索百姓变成大事了。
朝廷那边什么罪最严重,通敌卖国和举兵谋反。民变也是属于谋反的一种啊!
郑县令依稀记得张玉寒的模样,眉目俊朗,长身玉立,看着就是个谦谦君子,谁知道一言不合就能把桌子给掀了!
回到后宅之后,郑县令一口气仍是不上不下。他一到任就和当地士绅交好,鼓励耕织,调和商贾,就连外快也不敢多收,战战兢兢不敢行差踏错,还想着就这样平平静静熬个三年就能升上去,没想居然被人摆了一道!
听到下人报说夫人有请时,他努力深吸了一口气,让一张大黑脸没那么明显,这才过去了。
作者有话说:
第三十章
李桂芳愿意跑这一趟,原本是看在丈夫的面上,后来听罗美娘那一大通话,心里那杆秤却是不自觉倾斜到她身上,主要是罗美娘跟她日常见过的妇人都不一样。
她是何家少奶奶,日常上门交际的,说得无非是理家管事、衣着饮食,间或再说说县里八卦也就是了,罗美娘今日说的这些可算开了她的眼界。
政绩什么的,不应该是男人间的话题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