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玉在侧_分卷阅读_38
李弘闻言,哭笑不得,“永昌别闹。”
李宸理直气壮地反驳:“我怎么是胡闹了?我时常听到有人说大唐是一个多么富足的国家,东封泰山时我也看到很多藩国人都来参加父亲的封禅,他们都与父亲说大唐的子民善良而可爱,我天天在宫中,他们说的我都不晓得。”说着,李宸回头,双手抱着父亲的脖子,“阿耶,阿娘还时常说起她儿时跟着外祖父在外行走的趣事儿,我与太平阿姐听了都十分羡慕,我也想要像母亲一样,跟着父亲到处游历!”
李治听到小女儿的话,墨眉微扬,他倒是从未想到他的小公主竟会有这样的想法。想着,他看向恭恭敬敬地站在前方的李弘,若有所思的模样。
最后,李治手一挥,准了李弘的请求。
他手下并不是没有信任的人往晋州派,更何况,若是李弘要去晋州,那么他派出去的人必须得是心腹不可,否则谁来保证太子的安全。
只是这些,李治都没有与李弘说。
如今的太子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雏鸟,他心怀天下情牵百姓,如此甚好。让他出去一趟,一来可以见见民间疾苦,二来也可以磨炼他的心志。
“阿耶,那我呢?我能不能去?”李宸明白自己是没戏的,她说想去晋州的那番话,无非是想提醒父亲,太子阿兄从未到民间走动,对他而言并非是好事。大唐地域辽阔,民间百姓,人生百态,或许都应该让太子阿兄去见识一番。
年少时的我们都是空想的理想主义者,可是当经历越多、见识越广,有人或许依旧空想,有人或许早已不知理想为何物,可也有的人慢慢地变成了现实的理想主义者。
李宸想,或许太子阿兄,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。
李治伸手将她丫髻上的发带顺了顺,扬眉说道:“你年纪太小,就别想了。”
李宸:“……”
李弘前去晋州,李治招来阎立本商量该要派什么人与太子一同前去荆州。
阎立本捋着胡须,将太子称赞了一番之后,朝圣人拱手施礼,说道:“圣人,臣认为有一人可与太子殿下一同前去晋州探查情况。
李治觉得太子出行晋州,陪同的大臣最好是既要可靠又不能过于位高权重,否则地方官员看到大臣对这个远房亲戚如今恭敬,岂不是很容易露馅?李治左思右想,一时之间,竟没有合合适的人选。于是,他便找来了而阎立本,其实也没指望着阎立本能立即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,但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,能商量一下总是好的。
而如今李治一说这个事情,阎立本便说有人合适,李治心中大感意外,问道:“何人?”
阎立本:“此人姓狄名仁杰,字怀英,原是汴州判佐,两年前担任并州都督法曹,此时正上京述职,臣以为此人才智过人又刚正廉明,遇事也善应变,让他与太子殿下一同前去晋州,乃是最佳人选。”
咸亨三年夏秋之际,京师长安以及晋州相继发生地震,当今圣人体恤晋州百姓房屋被震毁,免除晋州的徭役一年,同时派出侍御史狄仁杰前至晋州视察。
☆、第039章 :终不可谖(二)
太子出行,要前去晋州。
武则天得知此事时,有些错愕,因为李治在此之前全然没有向她提及此事。她看向正在陪着李宸练字的李治,“主上,太子从未单独离开京师,此举是否有些不妥?”
帝王闻言,跟李宸说了一声专心练字,便与武则天说道:“我昨个儿不是觉得有人谎报晋州灾情么?你回来了之后,永昌便与太子一同去找我,那时我恰好正在想晋州之事到底该如何是好,太子得知,便自告奋勇。”
武则天眉头微蹙,有些嗔怪的语气:“即便是太子自告奋勇,主上也不该如此草率让他前去晋州。”
李治扬眉,此时余光瞥到李宸下笔不稳,俯身握住她的手,帮着临摹了一个字后,才起身慢悠悠地与武则天说道:“这大唐的万里江山,早晚是要交给太子的,如今晋州受灾,让他到民间走走,知道人间疾苦,又如何是草率了?”
武则天也有理有据地与李治分析:“太子向来身子骨不强,今年春天你我至东都洛阳之时,他才病过一场,如今身体才好些,主上便让他前去晋州视察,出门在外即便是带着近侍也不比在宫中,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,那便是动摇国本的大事。”
一直支着耳朵的李宸忍不住偷瞄了父母一眼,母亲所言确实是实情,太子阿兄的身体不好众所周知,前去晋州舟车劳顿,搞不好还要生病。母亲说的是情真意切,好似真的是在担心太子阿兄的身体,可到底内心是怎么想,谁也不晓得。
“当年太宗东征西讨,平定天下,更有餐风露宿之时,如今太子前去晋州,即便路途遥远了些,也不宜声张,但有朝廷大臣陪同,又有近侍陪同,不会有事。”
李治双手背负在后,走至他的皇后身旁,一脸的悠闲淡定。武则天望着李治,神情有些好气又好笑。
“可不管怎样,主上也该先与妾商量。”
“莫非媚娘还信不过阎立本推荐的狄仁杰?”
武则天那双平时看人不怒而威的明眸此时在看向李治时,带着显而易见的柔情,她听到李治的话,忍不住微横了李治一眼,“如今阎立本的侄儿便是太子家令,若是妾信不过阎立本,又怎会同意皇上将他的侄儿放在东宫之中照顾太子?只是——”
“嗯?”李治笑着伸手,帮武则天整了整她发髻上的凤钗,好耐心地等她下文。
武则天顿了顿,最后还是笑着说道:“只是妾觉得阎立本此人要论最强的地方,还是他的丹青,以及他主持设计以及建造的大明宫。”
换而言之,便是阎立本此人虽然身在高位,可真论治国之能,却是比不上左相姜恪的。
李治闻言,却也不恼。阎立本从太宗时开始,便是以丹青著称,凌烟阁上的功臣丹青,全部都是出于阎立本。但朝廷之中,向来便是既要有治国之能臣,也要有文士风流,阎立本一手丹青,誉驰于庙堂,闻名于民间。但即使阎立本治国之才必不比丹青之能,但慧眼识人这一点,李治却是毫不怀疑的。更何况阎立本两朝元老,德高望重,向来也是他所信任之人,因此对阎立本此次所推荐的狄仁杰,李治也乐于采纳。
当然,采纳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,二话不说便将狄仁杰此人升为侍御史,李治在阎立本离开太极宫后,立即便招人调出狄仁杰此人的册子翻了一遍,随后便召见狄仁杰。
大唐选官,自科举考试过后,在吏部选官时还有身言书判四关要过,因此大唐官员,即便不是貌比潘安,至少也是与丑扯不上关系的。而狄仁杰此时纵然已经年近不惑,依然颇有风度,李治见他剑眉入鬓,目光如炬,颇有几分正气凛然的模样,便心生好感,考察了一番并州政事,狄仁杰对答如流,并能针对时弊提出相关建议,李治心中更是十分满意。
李治与武则天说道:“我昨日已召见过狄仁杰此人,他为人刚正而善应变,这样的人到受灾地方去视察,最为适合不过,而太子与他一同前去,也能受益匪浅。”
武则天见李治这么说,便微微一笑,“既然主上也觉得此人可靠,那妾又有什么好不放心的。”
李宸见状,干脆将手中的笔放下,抬着头望着父母,武则天俯首,恰好对上女儿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,便将心中涌起的几分烦躁按捺下去,笑问:“不是吵着要父亲陪你练字,怎么搁笔了?”
李宸眨着眼睛,说道:“阿娘,我手累了。”
武则天笑着走过去,将她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握在手里轻柔地捏了捏,状似无意地问道:“永昌,昨个儿你阿兄说要去晋州的时候,你是不是也吵着要去?”
李宸歪着头,笑得没心没肺地点头,“嗯!我一直都听旁人说我们的子民聪明善良,阿娘从前又经常与我说起你从前与外祖父一同在外边行走的趣事儿,心里十分向往。太子阿兄说他想去晋州的时候,我心里便想起了阿娘与我说的那些风土人情,也很想跟着阿兄一起去。”说着,她脸上的神情便变得有些沮丧,十分幽怨地望了父亲一眼,然后又可怜巴巴地往母亲身边凑了凑,好似是在寻求安慰一般,语气十分委屈,“可阿耶嫌弃我年纪太小,不让我去。”
武则天搂着女儿,眉目含笑看向李治。
李治脸上的笑容无奈而宠溺,与李宸说道:“你阿兄去晋州,是为了办事。你如今年纪尚小,又从未离开过父亲和母亲,若是你在外面想念父亲了,又想念母亲了,吵着要见我们,你让太子阿兄怎么办?他可不是出去玩的。”
李宸嘟着嘴,轻哼了一声,将脸埋在了母亲的怀里。
武则天见状,心里感觉十分复杂,忍不住抬手轻拍了一下李宸的小脑袋,十分无奈,“你这个小捣蛋鬼。”
埋首在母亲怀里的李宸心里噗通噗通地乱跳,生怕让母亲看出些什么,在听到母亲一句小捣蛋鬼之后,终于才松了一口气。她的年龄是硬伤,可也是她这种不谙世事的年龄,给了她最好的掩饰。可是这种年龄带来的便利很快就会消失,再过个两年,她要是还想像如今这样蒙混过关,可就行不通了。
李宸想,要是能不长大就好了。
如果不长大,父亲不会老去,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不用担心日后母亲会□□。
虽然他们都生在帝王家,可此时的帝王一家,感情是十分温馨和睦的。太子阿兄即使无法与母亲站在同一阵线,可私下他对母亲也是十分孝顺的。
太子李弘去晋州的那天,天才蒙蒙亮就起来准备出行了,侍御史狄仁杰已在宫门外等着。太子一身便服,带着两个近侍才走出东宫,就看到太平拉着睡眼朦胧的李宸在宫门旁等候。
李弘一怔。
太平笑着上前,“太子阿兄,我和阿妹来给你送行。”
李宸也不知道太平阿姐这算不算是毛病,反正只要家里亲人要离开长安的时候,也不管他们的离开是大张旗鼓还是悄无声息,太平阿姐总要毫无例外地去送行,而且每次送行都要拖着她一起。
李宸本人并不喜欢这种分别戏码,这种时候若是感伤显得矫情,若是冷漠显得无情,若是罗里吧嗦叮嘱对方一大堆话又多余……总之是不管怎样,感觉都十分不对。
李弘看着这两个妹妹,哑然失笑,他看向太平,说道:“太平,永昌年纪还小,如今还正爱困呢。”
李宸听到太子阿兄心疼她的话,立马打起精神,睁着一双打瞌睡打得水濛濛的大眼睛,“唔,我不困。”然后顿了顿,小大人一般跟李弘说道:“阿兄,父亲说了,此去晋州路途遥远,请务必注意保重身体,凡事量力而行,多听左右之人的意见。”
李弘微笑着颔首,“嗯,我晓得了,父亲可还有叮嘱些什么?”
李宸想了想,又说:“还有别乱吃旁人给的东西!”
李弘:“……”他心里觉得那多半是他这个小妹妹夹带私货,将她的叮嘱混在父亲的叮嘱里,生怕他不听。
李弘又看向太平,“太平?”
太平此时已经有了小大人的模样,但在兄长面前,性格依旧孩子气,她说道:“阿兄在外头看到好吃好玩的,可不要忘了带一份回宫里给我们。”
李弘点头,“嗯。”
李宸理直气壮地反驳:“我怎么是胡闹了?我时常听到有人说大唐是一个多么富足的国家,东封泰山时我也看到很多藩国人都来参加父亲的封禅,他们都与父亲说大唐的子民善良而可爱,我天天在宫中,他们说的我都不晓得。”说着,李宸回头,双手抱着父亲的脖子,“阿耶,阿娘还时常说起她儿时跟着外祖父在外行走的趣事儿,我与太平阿姐听了都十分羡慕,我也想要像母亲一样,跟着父亲到处游历!”
李治听到小女儿的话,墨眉微扬,他倒是从未想到他的小公主竟会有这样的想法。想着,他看向恭恭敬敬地站在前方的李弘,若有所思的模样。
最后,李治手一挥,准了李弘的请求。
他手下并不是没有信任的人往晋州派,更何况,若是李弘要去晋州,那么他派出去的人必须得是心腹不可,否则谁来保证太子的安全。
只是这些,李治都没有与李弘说。
如今的太子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雏鸟,他心怀天下情牵百姓,如此甚好。让他出去一趟,一来可以见见民间疾苦,二来也可以磨炼他的心志。
“阿耶,那我呢?我能不能去?”李宸明白自己是没戏的,她说想去晋州的那番话,无非是想提醒父亲,太子阿兄从未到民间走动,对他而言并非是好事。大唐地域辽阔,民间百姓,人生百态,或许都应该让太子阿兄去见识一番。
年少时的我们都是空想的理想主义者,可是当经历越多、见识越广,有人或许依旧空想,有人或许早已不知理想为何物,可也有的人慢慢地变成了现实的理想主义者。
李宸想,或许太子阿兄,可以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。
李治伸手将她丫髻上的发带顺了顺,扬眉说道:“你年纪太小,就别想了。”
李宸:“……”
李弘前去晋州,李治招来阎立本商量该要派什么人与太子一同前去荆州。
阎立本捋着胡须,将太子称赞了一番之后,朝圣人拱手施礼,说道:“圣人,臣认为有一人可与太子殿下一同前去晋州探查情况。
李治觉得太子出行晋州,陪同的大臣最好是既要可靠又不能过于位高权重,否则地方官员看到大臣对这个远房亲戚如今恭敬,岂不是很容易露馅?李治左思右想,一时之间,竟没有合合适的人选。于是,他便找来了而阎立本,其实也没指望着阎立本能立即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,但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,能商量一下总是好的。
而如今李治一说这个事情,阎立本便说有人合适,李治心中大感意外,问道:“何人?”
阎立本:“此人姓狄名仁杰,字怀英,原是汴州判佐,两年前担任并州都督法曹,此时正上京述职,臣以为此人才智过人又刚正廉明,遇事也善应变,让他与太子殿下一同前去晋州,乃是最佳人选。”
咸亨三年夏秋之际,京师长安以及晋州相继发生地震,当今圣人体恤晋州百姓房屋被震毁,免除晋州的徭役一年,同时派出侍御史狄仁杰前至晋州视察。
☆、第039章 :终不可谖(二)
太子出行,要前去晋州。
武则天得知此事时,有些错愕,因为李治在此之前全然没有向她提及此事。她看向正在陪着李宸练字的李治,“主上,太子从未单独离开京师,此举是否有些不妥?”
帝王闻言,跟李宸说了一声专心练字,便与武则天说道:“我昨个儿不是觉得有人谎报晋州灾情么?你回来了之后,永昌便与太子一同去找我,那时我恰好正在想晋州之事到底该如何是好,太子得知,便自告奋勇。”
武则天眉头微蹙,有些嗔怪的语气:“即便是太子自告奋勇,主上也不该如此草率让他前去晋州。”
李治扬眉,此时余光瞥到李宸下笔不稳,俯身握住她的手,帮着临摹了一个字后,才起身慢悠悠地与武则天说道:“这大唐的万里江山,早晚是要交给太子的,如今晋州受灾,让他到民间走走,知道人间疾苦,又如何是草率了?”
武则天也有理有据地与李治分析:“太子向来身子骨不强,今年春天你我至东都洛阳之时,他才病过一场,如今身体才好些,主上便让他前去晋州视察,出门在外即便是带着近侍也不比在宫中,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,那便是动摇国本的大事。”
一直支着耳朵的李宸忍不住偷瞄了父母一眼,母亲所言确实是实情,太子阿兄的身体不好众所周知,前去晋州舟车劳顿,搞不好还要生病。母亲说的是情真意切,好似真的是在担心太子阿兄的身体,可到底内心是怎么想,谁也不晓得。
“当年太宗东征西讨,平定天下,更有餐风露宿之时,如今太子前去晋州,即便路途遥远了些,也不宜声张,但有朝廷大臣陪同,又有近侍陪同,不会有事。”
李治双手背负在后,走至他的皇后身旁,一脸的悠闲淡定。武则天望着李治,神情有些好气又好笑。
“可不管怎样,主上也该先与妾商量。”
“莫非媚娘还信不过阎立本推荐的狄仁杰?”
武则天那双平时看人不怒而威的明眸此时在看向李治时,带着显而易见的柔情,她听到李治的话,忍不住微横了李治一眼,“如今阎立本的侄儿便是太子家令,若是妾信不过阎立本,又怎会同意皇上将他的侄儿放在东宫之中照顾太子?只是——”
“嗯?”李治笑着伸手,帮武则天整了整她发髻上的凤钗,好耐心地等她下文。
武则天顿了顿,最后还是笑着说道:“只是妾觉得阎立本此人要论最强的地方,还是他的丹青,以及他主持设计以及建造的大明宫。”
换而言之,便是阎立本此人虽然身在高位,可真论治国之能,却是比不上左相姜恪的。
李治闻言,却也不恼。阎立本从太宗时开始,便是以丹青著称,凌烟阁上的功臣丹青,全部都是出于阎立本。但朝廷之中,向来便是既要有治国之能臣,也要有文士风流,阎立本一手丹青,誉驰于庙堂,闻名于民间。但即使阎立本治国之才必不比丹青之能,但慧眼识人这一点,李治却是毫不怀疑的。更何况阎立本两朝元老,德高望重,向来也是他所信任之人,因此对阎立本此次所推荐的狄仁杰,李治也乐于采纳。
当然,采纳也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,二话不说便将狄仁杰此人升为侍御史,李治在阎立本离开太极宫后,立即便招人调出狄仁杰此人的册子翻了一遍,随后便召见狄仁杰。
大唐选官,自科举考试过后,在吏部选官时还有身言书判四关要过,因此大唐官员,即便不是貌比潘安,至少也是与丑扯不上关系的。而狄仁杰此时纵然已经年近不惑,依然颇有风度,李治见他剑眉入鬓,目光如炬,颇有几分正气凛然的模样,便心生好感,考察了一番并州政事,狄仁杰对答如流,并能针对时弊提出相关建议,李治心中更是十分满意。
李治与武则天说道:“我昨日已召见过狄仁杰此人,他为人刚正而善应变,这样的人到受灾地方去视察,最为适合不过,而太子与他一同前去,也能受益匪浅。”
武则天见李治这么说,便微微一笑,“既然主上也觉得此人可靠,那妾又有什么好不放心的。”
李宸见状,干脆将手中的笔放下,抬着头望着父母,武则天俯首,恰好对上女儿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,便将心中涌起的几分烦躁按捺下去,笑问:“不是吵着要父亲陪你练字,怎么搁笔了?”
李宸眨着眼睛,说道:“阿娘,我手累了。”
武则天笑着走过去,将她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握在手里轻柔地捏了捏,状似无意地问道:“永昌,昨个儿你阿兄说要去晋州的时候,你是不是也吵着要去?”
李宸歪着头,笑得没心没肺地点头,“嗯!我一直都听旁人说我们的子民聪明善良,阿娘从前又经常与我说起你从前与外祖父一同在外边行走的趣事儿,心里十分向往。太子阿兄说他想去晋州的时候,我心里便想起了阿娘与我说的那些风土人情,也很想跟着阿兄一起去。”说着,她脸上的神情便变得有些沮丧,十分幽怨地望了父亲一眼,然后又可怜巴巴地往母亲身边凑了凑,好似是在寻求安慰一般,语气十分委屈,“可阿耶嫌弃我年纪太小,不让我去。”
武则天搂着女儿,眉目含笑看向李治。
李治脸上的笑容无奈而宠溺,与李宸说道:“你阿兄去晋州,是为了办事。你如今年纪尚小,又从未离开过父亲和母亲,若是你在外面想念父亲了,又想念母亲了,吵着要见我们,你让太子阿兄怎么办?他可不是出去玩的。”
李宸嘟着嘴,轻哼了一声,将脸埋在了母亲的怀里。
武则天见状,心里感觉十分复杂,忍不住抬手轻拍了一下李宸的小脑袋,十分无奈,“你这个小捣蛋鬼。”
埋首在母亲怀里的李宸心里噗通噗通地乱跳,生怕让母亲看出些什么,在听到母亲一句小捣蛋鬼之后,终于才松了一口气。她的年龄是硬伤,可也是她这种不谙世事的年龄,给了她最好的掩饰。可是这种年龄带来的便利很快就会消失,再过个两年,她要是还想像如今这样蒙混过关,可就行不通了。
李宸想,要是能不长大就好了。
如果不长大,父亲不会老去,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不用担心日后母亲会□□。
虽然他们都生在帝王家,可此时的帝王一家,感情是十分温馨和睦的。太子阿兄即使无法与母亲站在同一阵线,可私下他对母亲也是十分孝顺的。
太子李弘去晋州的那天,天才蒙蒙亮就起来准备出行了,侍御史狄仁杰已在宫门外等着。太子一身便服,带着两个近侍才走出东宫,就看到太平拉着睡眼朦胧的李宸在宫门旁等候。
李弘一怔。
太平笑着上前,“太子阿兄,我和阿妹来给你送行。”
李宸也不知道太平阿姐这算不算是毛病,反正只要家里亲人要离开长安的时候,也不管他们的离开是大张旗鼓还是悄无声息,太平阿姐总要毫无例外地去送行,而且每次送行都要拖着她一起。
李宸本人并不喜欢这种分别戏码,这种时候若是感伤显得矫情,若是冷漠显得无情,若是罗里吧嗦叮嘱对方一大堆话又多余……总之是不管怎样,感觉都十分不对。
李弘看着这两个妹妹,哑然失笑,他看向太平,说道:“太平,永昌年纪还小,如今还正爱困呢。”
李宸听到太子阿兄心疼她的话,立马打起精神,睁着一双打瞌睡打得水濛濛的大眼睛,“唔,我不困。”然后顿了顿,小大人一般跟李弘说道:“阿兄,父亲说了,此去晋州路途遥远,请务必注意保重身体,凡事量力而行,多听左右之人的意见。”
李弘微笑着颔首,“嗯,我晓得了,父亲可还有叮嘱些什么?”
李宸想了想,又说:“还有别乱吃旁人给的东西!”
李弘:“……”他心里觉得那多半是他这个小妹妹夹带私货,将她的叮嘱混在父亲的叮嘱里,生怕他不听。
李弘又看向太平,“太平?”
太平此时已经有了小大人的模样,但在兄长面前,性格依旧孩子气,她说道:“阿兄在外头看到好吃好玩的,可不要忘了带一份回宫里给我们。”
李弘点头,“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