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妇山泉有点田_分卷阅读_101
同时,对齐家来说,也等于是将矛盾转嫁了出去。毕竟大家竞价购买,买不起只能说明自己不如人,与卖东西的却是无尤。而齐家身为坐庄的,不管土地卖给谁,都不会吃亏。
原本因为齐家出面接待的人是周敏这个女流,所以掌柜们免不了有几分轻视之心。这会儿琢磨着周敏这一番安排,看她的眼神却都带上了几分忌惮。
能够跟唐家和邱家交好,弄出这好大的场面,果然非易与之辈。
虽说商场如战场,但到底还是要讲规矩的。拍卖这个方式在大家的接受范围之内,所以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。
第二日六家齐聚,周敏却是将拍卖地点定在了小楼这边。
没办法,齐家山整体来说还是按照农庄的方式来建筑,不太适合用来谈判或者举办拍卖会。倒是小楼这边,建筑独立,地方宽敞,又没有别的干扰,加上景色还算不错,比别处合适。
反正她如今搬到主屋那边去住,这里也就空出来了。用作办公场所,也很合适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,周敏也打算借此机会,将醒泉和碧灵芽这一茶一水的名声打出去。同时也用宣斌这位御前红人的名声,压一压几大家族,免得他们觉得自己可欺。
所以提前几天,周敏和石头便将这里重新布置过。
如今小楼上挂了“醒泉楼”的匾,一楼两间屋子都被打通,对着池塘的那面墙也被拆开,换成了栏杆,视野更加开阔。二楼一间做办公室,另一间用来待客。
以后随着产业扩大,周围的建筑肯定还会增加,不过目前暂时只能如此了。
至于泉眼那边,则是将小木屋保留,内部的地面挖开大半,以用条石垒成泉池。池边立了一块石碑,正面书“醒泉”二字,背面则是一篇铭文。自然都是昌平侯宣斌的手笔。
周敏打算将来把小木屋扩大修整,改建成亭子。如此不管是在亭中还是楼上,都可以看到泉眼。
虽然是临时修整,但也费了不少功夫,紧赶慢赶才堪堪完工,用来唬人已经足够。
至少周敏带着今日的六位客人欣赏完了石碑,而后回到醒泉楼一楼坐下来时,每个人脸上都添了几分凝重。俗话说,店大欺客,要说他们六家在这件事里没一点打算,那是不可能的。
甚至周敏相信,在过来之前,他们可能私底下串联过。虽然未必是一条心,但如果有必要,六家联合起来向周敏施压也很有可能。
但是现在,这份心思暂时歇了。
风闻昌平侯住在这里时,与齐家的关系十分亲近,他们心里当然也要稍微忌讳一下。
不能用别的手段,那就只能把心思放在竞价上了。所以接下来,两块地拍卖的过程中,六家都没有留手。毕竟今天土地有两块,竞争对手却只有五个,等到二月十五,谁知道是什么情况?
何况,周敏也的确很有诚意,今日拿出来拍卖的两块地,都是面积最大、距离汤泉山房最近的。其他几块相较而言就要略逊一筹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最后成交的价钱,周敏很满意。
当初她购买这些山地时,因为都是没什么用处的荒山,又是大宗的交易,所以全部买下来的总价也不到一千两。即便如此,对当时的她而言,这些钱也根本无力支付,还是用分期付款的模式买下来的。
周敏本来以为,自己没有付清余款,这一次的事,高顺县应该会过来插手。毕竟这件事要打听到并不难,要说动高顺县也很简单,而且分期付款这种事,也的确是不太合规矩,说不定会给自己造成一些麻烦。
却没想到,徐县尊直接让齐世云带了话回来,直接告诉她,有人过来说这件事,但已经被徐县尊推拒了,毕竟卖出去的东西就是卖出去了,契书还在,根本无法抵赖,让她只管安心。
不过转念想想也就明白了,别人只是风闻她跟宣斌的关系好,徐县尊可是亲眼看到过的。他是当官的,就算得罪了当地的大户,最多也就是收税的时候有些麻烦罢了。但是得罪了宣斌,那头上这顶乌纱也就可以直接摘掉了。
有了这样的保证,周敏才能够从容布置。而收获也是丰厚的。拆分出来的两块地卖出去,她买山的成本就可以收回来了。只要到县衙将余款付清,以后自然没人能拿这件事来做文章。
土地拍卖的消息传出去之后,果然更多人开始意动。
于是两天时间,周敏发出去了十几份请柬。这第二场拍卖会,自然也就激烈了很多。不过大部分人显然是提前打探过消息的,看上去叫价激烈,但实际上,最终的成交价却比之前那两块土地要略低一些,显然大家都把着这条线,并不想贸然将土地价钱炒高。
这些都与周敏无关,将这部分地势好的土地出手之后,剩下的地估计挂牌也不会有人想要,于是她又清净下来了。
倒是有商人受到启发,预备收购村民们手里的土地。
不过有了周敏珠玉在前,大家也都不是傻子,自然知道这些地值钱。再说,那是实实在在能够出产庄稼的旱地,与山地的价钱也不可能相同。有人被钱晃花了眼,但也有人觉得这是能够传家的东西,不能出让。
当然,其中又牵扯出了别的问题。毕竟住在万山新村这边的人,大部分的地是挂在亲戚名下购买,地契上写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字。从前就算地里出产黄金米,但总归要自己去种,也就没人争。但现在转手就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,由不得一些人不动心。
财帛动人心。即便是骨肉至亲,也有可能因此离心,互相算计,何况只是亲戚?富起来的过程中,好像总免不了这方面的种种争端。这是人的本性,谁也无法改变。
不过这种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,于是这一阵,万山村倒是热闹了许多。
在拍卖土地的过程中,同时扬名的还有昌平侯亲自题名的醒泉。而提到醒泉水,自然少不了碧灵芽。周敏在拍卖会山用泉水冲的新茶,得到了所有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,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。
民间还有传言,说这里之所以出产黄金米这样的好东西,正是因为山泉水滋润。据说昌平侯亲口称赞过,这里的泉水不逊于京中御用的仙酿泉。那是仙人留在民间的遗泽,喝了之后可以百病不侵,延年益寿。
不过这种附会之语,相信的人反而不多。毕竟经过多年发展,这个地方的好东西已经不少,反倒显得这里山水出众。既然如此,有好的山泉,也很正常。
一手推动了这个传言的石头微微一笑,深藏功与名。有时候,只是将因果顺序略微颠倒一下,就能够收到奇效。
但齐家山还是不对外出售泉水。
延年益寿、百病不侵,或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传言,但周敏相信,泉水的确有这种奇特的能力。但越是这样,就越是要控制它的流向,至少不能让人察觉出这一点。
其实当初她在宣斌面前说的那一席话似是而非,本来就有故意误导的意思,让宣斌觉得这泉水虽然好,但也只是普通之物,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谋夺。既然如此,就要将这个“事实”维持下去。
偶尔用来待客没问题,但是出售就不太合适了。
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各种科学仪器检测,但是难保不会有人在使用过程中,得知泉水的隐秘。
好在宣斌的牌子很好用,周敏态度强硬一些,大部分人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。毕竟泉水到处都有,这醒泉不过是因为宣斌题字才扬名,别处的水未必就差了。
周敏之前就一直给几位先生提供茶叶,温泉山房的学子之中,颇有一些人学了这种新的喝茶方法,从齐家山这里购买茶叶。因为定价高,所以虽然只是零售,但收益也颇为可观。现在泉水和茶叶扬名,这种清茶饮用方式,也算是开始风靡了。
可惜的是,周敏走高端路线,茶叶的售价普通学子根本承担不起。
所以很快就有人登门拜访,打算跟周敏合作,在这里开办茶园。这样出产的茶叶多了,自然可以分级定等,让所有人都能喝得起这种新式的茶。
不过周敏早就答应过,有生意要跟邱玹和唐一彦两人一起合作,只能婉拒对方的好意。
不过周敏也很清楚,一个旧式的农庄,或许需要各个方面均衡发展,自给自足,但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占尽优势。
所以她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,那就是出产苎麻。所以其他的作物,种植的范围都很小,最多十几亩。但苎麻园的规模,等到全部开垦完毕之后,至少有上千亩。
唐一彦和邱玹也一样,唐一彦选择了做黄金米的生意,而邱玹则将精力都放在了经营书院上。
所以茶叶虽好,但周敏也只打算维持现在的规模,占据高端市场。既然如此,中低端的市场,让出去也无妨。所以虽然不能合作,但周敏也明确表态,对方可以做这方面的生意。
不过在商言商,如果对方打算另起炉灶,自不必说。但如果要用碧灵芽这个商标,就要花钱购买使用权了。
周敏就像是品牌商,掌握着一个有口碑的牌子,就能够直接招聘加盟商,躺着赚钱。
这一年,随着外地学子和商业资本的不断涌入,齐家山周边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齐家山也迎来了一个丰收期。之前的种种铺垫和投入,总算是有了回报。
手头宽裕了之后,周敏就打算将改良作物的事情提上日程。
发展这里的人文和经济,说到底造福的是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居民,但是周敏的眼睛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民以食为天。人生活在世界上,就一定要吃饭穿衣,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,反反复复,真正引发祸事,最后轰轰烈烈蔓延开,以至于改朝换代的真正原因,无非是百姓们生活不下去,吃不饱穿不暖,不得不揭竿而起。
在周敏生活的那个时代,因为各种作物的产量居高不下,所以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担忧。虽然中国有十几亿人口,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土地进入城市,但粮食产量仍旧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。人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,在家里储存足够多的粮食,更不必担心天灾人祸导致粮价上涨。
在那个时代,饿肚子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了。
所以很多吃饱了撑着的人,坐在电脑面前拍着键盘和人争论杂交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。但是实际上,中国人脱离温饱线,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。
1959到1962年,历史上将这三年称为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民间叫做“粮食难关”,每一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。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老人,对粮食总有种年轻人不懂的执着。
此后十几年的时间,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,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所改善。改革开放之后,才重新恢复了关于粮种改良的各项研究。
直到1995年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宣布凉席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,粮食难关才算是真正过去。以此为基础,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短短二十年时间,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,令人难以置信。
习惯了那样一个世界,周敏来到这里之后,自然也想做点儿什么。虽然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,未必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,但既然有了灵泉这种机遇,在能力范围之内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哪怕一亩地增产个几十斤,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。
万山村的变化,也给了周敏动力和信心。
她最初来到这个时代时定下的目标——做个富裕的地主婆,已经可以算得上超额完成。如今自己有了归宿,家里的外债也清还完毕,周敏自然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努力方向。
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,在意的就是衣食住行。所以周敏的目标,也一直只往这些方向使劲。
虽然黄金米很好,土豆也不错,但是在周敏这个南方人看来,真正能够填饱肚子的,还是米饭。所以她选择改良的,自然是水稻。
虽然这件事很难,但有些事,不去想,不去做,又怎么能知道做不成呢?
反正就算真的不成,对现在的她来说,损失也完全承担得起。
其实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,周敏未必会去做这件事。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就算种子培育出来了,也未必能够推广开,或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推广开。
但谁让她遇上了宣斌呢?
有了朝廷的支持,要做这件事自然就容易得多。
虽然在育种上,周敏懂得也不多,但她还是针对这件事,写了一份计划书。全凭脑子里那一点零星的记忆,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什么干货,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。
但就是这份东西,石头看完之后,却是惊为天人,当即表示一定会支持周敏将这件事做下去。
“其实未必能成的。”他那么有信心,周敏反而有点荒。
石头道,“我见你这计划书上写的内容,虽然都是推测,但却有理有据,首尾贯通,仿佛亲眼所见。既然如此,就肯定能成。无非是费时多少罢了。咱们还年轻,有生之年若能做到此事,也算无憾了。”
得到石头的支持,两人便商量着开始了这件事。首先圈定了一片试验田,然后石头领着周敏,登门拜访村中几位年事已高,开始颐养天年的老人家。
他们都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,对种地十分精通。半吊子的周敏和石头,在这种事情上,必然是比不上他们的,所以打算出钱请他们来负责这件事。周敏提供理论知识,他们则负责具体的操作。
村里的老人,就算上了年纪,身体也还算硬朗。能够每个月拿钱,只负责照看几亩土地,而且还有人帮忙,自然是相当轻省的活计。不管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,都十分愿意,请人的事也没遇上什么阻碍。
除此之外,周敏还托付了唐一彦,打算从江南鱼米之乡邀请几位有经验的老农。那边的水稻种植更广泛,这方面的经验想必也更加丰富。而且,有的时候,不同的理念也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火花。
不过,有经验的老农还没找到,宣斌那边就先将周敏之前拜托他寻找的雕版印刷的工匠给送过来了。
反正种子改良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因为得等作物一茬一茬的长出来,所以周敏也就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。
寻找雕版印刷的工匠,自然是为了出版书籍。
原本周敏想印的是几位先生修订之后的经典集注,可惜皇帝金口玉言,让朝廷负责此事,她也就不好抢这个风头了。不过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书可以印。
但凡人文胜地,书籍必不可少,然而目前这边的书籍传播全靠抄写,效率十分低下。如果能够有自己的印刷作坊,刊印精品书籍,自然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,将名声打出去。
不过,周敏对印刷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,务必要保证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,或者稍微勒紧一下裤腰带就能买得起才行。
其实古代的书之所以贵,是因为印刷的时候,为了保证清晰,字通常都会刻得比较大,一两百字就能够占据一页,再加上装订麻烦,几千字一本书看上去就是大部头。要是几万字的书,那说不得要印上好几本,能不贵么?
比如儒家经典,虽然原文不长,但是千百年来先人辈们所做的集注无数,刊刻的时候还要注意排版,一页的字只会更少,这样一来,一套书动辄几本几十本,自然就买不起了。
所以,接收了这批工匠之后,周敏没有立刻开始印刷,而是要求他们改进工艺,字要小要清晰,一页之内排的字越多越好,同时装订的工艺也要改良。
开始做这件事之前,周敏就知道不会很容易。但是真的开始之后,看着每天消耗的东西,周敏还是忍不住感叹。亏得是之前赚了些钱,否则还真供不起这么一个烧钱的作坊。
不过有舍才有得,工匠们被送到这里来,本来就对未来十分不确定,加上周敏这个新东家不印东西,只叫他们改良工艺,显然是对目前的技术不满意,他们心头惴惴,自然卖足了力气去改进,也逐渐取得了不少的进展。
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作为对活字印刷术印象深刻的现代人,周敏发现他们一直只用雕版印刷之后,自然产生了不解。因为在她的认知之中,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更简便先进的。
然而询问之后才知道,其实活字印刷术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,但是雕版仍旧大行其道。究其根本,是因为活字印刷非常麻烦。且不提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活字,就算做好了,之后选字排版,其实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。不如雕版这样雕好一块之后就可以反复使用。
毕竟他们要印的是儒家经典,一套版肯定会反复用到,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。
再说,周敏要求的是缩小字,其实跟雕版还是活字的关系不大,反倒是对雕刻技术以及油墨的要求更高。而他们的改良,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。
周敏这才发现,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不了解情况就贸然发言,很有可能像自己这样闹笑话。索性不在插手,将此事全权交付给他们去办。反正她是发工钱的,为了能够早日进入正轨,这些工匠们不会不尽力。
果然,不久之后,雕版印刷的技术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,一页可以印刷大概四百个字。
原本因为齐家出面接待的人是周敏这个女流,所以掌柜们免不了有几分轻视之心。这会儿琢磨着周敏这一番安排,看她的眼神却都带上了几分忌惮。
能够跟唐家和邱家交好,弄出这好大的场面,果然非易与之辈。
虽说商场如战场,但到底还是要讲规矩的。拍卖这个方式在大家的接受范围之内,所以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。
第二日六家齐聚,周敏却是将拍卖地点定在了小楼这边。
没办法,齐家山整体来说还是按照农庄的方式来建筑,不太适合用来谈判或者举办拍卖会。倒是小楼这边,建筑独立,地方宽敞,又没有别的干扰,加上景色还算不错,比别处合适。
反正她如今搬到主屋那边去住,这里也就空出来了。用作办公场所,也很合适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,周敏也打算借此机会,将醒泉和碧灵芽这一茶一水的名声打出去。同时也用宣斌这位御前红人的名声,压一压几大家族,免得他们觉得自己可欺。
所以提前几天,周敏和石头便将这里重新布置过。
如今小楼上挂了“醒泉楼”的匾,一楼两间屋子都被打通,对着池塘的那面墙也被拆开,换成了栏杆,视野更加开阔。二楼一间做办公室,另一间用来待客。
以后随着产业扩大,周围的建筑肯定还会增加,不过目前暂时只能如此了。
至于泉眼那边,则是将小木屋保留,内部的地面挖开大半,以用条石垒成泉池。池边立了一块石碑,正面书“醒泉”二字,背面则是一篇铭文。自然都是昌平侯宣斌的手笔。
周敏打算将来把小木屋扩大修整,改建成亭子。如此不管是在亭中还是楼上,都可以看到泉眼。
虽然是临时修整,但也费了不少功夫,紧赶慢赶才堪堪完工,用来唬人已经足够。
至少周敏带着今日的六位客人欣赏完了石碑,而后回到醒泉楼一楼坐下来时,每个人脸上都添了几分凝重。俗话说,店大欺客,要说他们六家在这件事里没一点打算,那是不可能的。
甚至周敏相信,在过来之前,他们可能私底下串联过。虽然未必是一条心,但如果有必要,六家联合起来向周敏施压也很有可能。
但是现在,这份心思暂时歇了。
风闻昌平侯住在这里时,与齐家的关系十分亲近,他们心里当然也要稍微忌讳一下。
不能用别的手段,那就只能把心思放在竞价上了。所以接下来,两块地拍卖的过程中,六家都没有留手。毕竟今天土地有两块,竞争对手却只有五个,等到二月十五,谁知道是什么情况?
何况,周敏也的确很有诚意,今日拿出来拍卖的两块地,都是面积最大、距离汤泉山房最近的。其他几块相较而言就要略逊一筹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最后成交的价钱,周敏很满意。
当初她购买这些山地时,因为都是没什么用处的荒山,又是大宗的交易,所以全部买下来的总价也不到一千两。即便如此,对当时的她而言,这些钱也根本无力支付,还是用分期付款的模式买下来的。
周敏本来以为,自己没有付清余款,这一次的事,高顺县应该会过来插手。毕竟这件事要打听到并不难,要说动高顺县也很简单,而且分期付款这种事,也的确是不太合规矩,说不定会给自己造成一些麻烦。
却没想到,徐县尊直接让齐世云带了话回来,直接告诉她,有人过来说这件事,但已经被徐县尊推拒了,毕竟卖出去的东西就是卖出去了,契书还在,根本无法抵赖,让她只管安心。
不过转念想想也就明白了,别人只是风闻她跟宣斌的关系好,徐县尊可是亲眼看到过的。他是当官的,就算得罪了当地的大户,最多也就是收税的时候有些麻烦罢了。但是得罪了宣斌,那头上这顶乌纱也就可以直接摘掉了。
有了这样的保证,周敏才能够从容布置。而收获也是丰厚的。拆分出来的两块地卖出去,她买山的成本就可以收回来了。只要到县衙将余款付清,以后自然没人能拿这件事来做文章。
土地拍卖的消息传出去之后,果然更多人开始意动。
于是两天时间,周敏发出去了十几份请柬。这第二场拍卖会,自然也就激烈了很多。不过大部分人显然是提前打探过消息的,看上去叫价激烈,但实际上,最终的成交价却比之前那两块土地要略低一些,显然大家都把着这条线,并不想贸然将土地价钱炒高。
这些都与周敏无关,将这部分地势好的土地出手之后,剩下的地估计挂牌也不会有人想要,于是她又清净下来了。
倒是有商人受到启发,预备收购村民们手里的土地。
不过有了周敏珠玉在前,大家也都不是傻子,自然知道这些地值钱。再说,那是实实在在能够出产庄稼的旱地,与山地的价钱也不可能相同。有人被钱晃花了眼,但也有人觉得这是能够传家的东西,不能出让。
当然,其中又牵扯出了别的问题。毕竟住在万山新村这边的人,大部分的地是挂在亲戚名下购买,地契上写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字。从前就算地里出产黄金米,但总归要自己去种,也就没人争。但现在转手就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,由不得一些人不动心。
财帛动人心。即便是骨肉至亲,也有可能因此离心,互相算计,何况只是亲戚?富起来的过程中,好像总免不了这方面的种种争端。这是人的本性,谁也无法改变。
不过这种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,于是这一阵,万山村倒是热闹了许多。
在拍卖土地的过程中,同时扬名的还有昌平侯亲自题名的醒泉。而提到醒泉水,自然少不了碧灵芽。周敏在拍卖会山用泉水冲的新茶,得到了所有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,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。
民间还有传言,说这里之所以出产黄金米这样的好东西,正是因为山泉水滋润。据说昌平侯亲口称赞过,这里的泉水不逊于京中御用的仙酿泉。那是仙人留在民间的遗泽,喝了之后可以百病不侵,延年益寿。
不过这种附会之语,相信的人反而不多。毕竟经过多年发展,这个地方的好东西已经不少,反倒显得这里山水出众。既然如此,有好的山泉,也很正常。
一手推动了这个传言的石头微微一笑,深藏功与名。有时候,只是将因果顺序略微颠倒一下,就能够收到奇效。
但齐家山还是不对外出售泉水。
延年益寿、百病不侵,或许在外人看来只是传言,但周敏相信,泉水的确有这种奇特的能力。但越是这样,就越是要控制它的流向,至少不能让人察觉出这一点。
其实当初她在宣斌面前说的那一席话似是而非,本来就有故意误导的意思,让宣斌觉得这泉水虽然好,但也只是普通之物,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谋夺。既然如此,就要将这个“事实”维持下去。
偶尔用来待客没问题,但是出售就不太合适了。
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各种科学仪器检测,但是难保不会有人在使用过程中,得知泉水的隐秘。
好在宣斌的牌子很好用,周敏态度强硬一些,大部分人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。毕竟泉水到处都有,这醒泉不过是因为宣斌题字才扬名,别处的水未必就差了。
周敏之前就一直给几位先生提供茶叶,温泉山房的学子之中,颇有一些人学了这种新的喝茶方法,从齐家山这里购买茶叶。因为定价高,所以虽然只是零售,但收益也颇为可观。现在泉水和茶叶扬名,这种清茶饮用方式,也算是开始风靡了。
可惜的是,周敏走高端路线,茶叶的售价普通学子根本承担不起。
所以很快就有人登门拜访,打算跟周敏合作,在这里开办茶园。这样出产的茶叶多了,自然可以分级定等,让所有人都能喝得起这种新式的茶。
不过周敏早就答应过,有生意要跟邱玹和唐一彦两人一起合作,只能婉拒对方的好意。
不过周敏也很清楚,一个旧式的农庄,或许需要各个方面均衡发展,自给自足,但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占尽优势。
所以她已经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,那就是出产苎麻。所以其他的作物,种植的范围都很小,最多十几亩。但苎麻园的规模,等到全部开垦完毕之后,至少有上千亩。
唐一彦和邱玹也一样,唐一彦选择了做黄金米的生意,而邱玹则将精力都放在了经营书院上。
所以茶叶虽好,但周敏也只打算维持现在的规模,占据高端市场。既然如此,中低端的市场,让出去也无妨。所以虽然不能合作,但周敏也明确表态,对方可以做这方面的生意。
不过在商言商,如果对方打算另起炉灶,自不必说。但如果要用碧灵芽这个商标,就要花钱购买使用权了。
周敏就像是品牌商,掌握着一个有口碑的牌子,就能够直接招聘加盟商,躺着赚钱。
这一年,随着外地学子和商业资本的不断涌入,齐家山周边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齐家山也迎来了一个丰收期。之前的种种铺垫和投入,总算是有了回报。
手头宽裕了之后,周敏就打算将改良作物的事情提上日程。
发展这里的人文和经济,说到底造福的是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居民,但是周敏的眼睛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民以食为天。人生活在世界上,就一定要吃饭穿衣,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,反反复复,真正引发祸事,最后轰轰烈烈蔓延开,以至于改朝换代的真正原因,无非是百姓们生活不下去,吃不饱穿不暖,不得不揭竿而起。
在周敏生活的那个时代,因为各种作物的产量居高不下,所以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担忧。虽然中国有十几亿人口,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土地进入城市,但粮食产量仍旧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。人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,在家里储存足够多的粮食,更不必担心天灾人祸导致粮价上涨。
在那个时代,饿肚子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了。
所以很多吃饱了撑着的人,坐在电脑面前拍着键盘和人争论杂交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。但是实际上,中国人脱离温饱线,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。
1959到1962年,历史上将这三年称为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民间叫做“粮食难关”,每一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。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老人,对粮食总有种年轻人不懂的执着。
此后十几年的时间,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,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所改善。改革开放之后,才重新恢复了关于粮种改良的各项研究。
直到1995年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宣布凉席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,粮食难关才算是真正过去。以此为基础,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短短二十年时间,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,令人难以置信。
习惯了那样一个世界,周敏来到这里之后,自然也想做点儿什么。虽然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,未必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,但既然有了灵泉这种机遇,在能力范围之内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哪怕一亩地增产个几十斤,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。
万山村的变化,也给了周敏动力和信心。
她最初来到这个时代时定下的目标——做个富裕的地主婆,已经可以算得上超额完成。如今自己有了归宿,家里的外债也清还完毕,周敏自然要给自己找一个新的努力方向。
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,在意的就是衣食住行。所以周敏的目标,也一直只往这些方向使劲。
虽然黄金米很好,土豆也不错,但是在周敏这个南方人看来,真正能够填饱肚子的,还是米饭。所以她选择改良的,自然是水稻。
虽然这件事很难,但有些事,不去想,不去做,又怎么能知道做不成呢?
反正就算真的不成,对现在的她来说,损失也完全承担得起。
其实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,周敏未必会去做这件事。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。就算种子培育出来了,也未必能够推广开,或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推广开。
但谁让她遇上了宣斌呢?
有了朝廷的支持,要做这件事自然就容易得多。
虽然在育种上,周敏懂得也不多,但她还是针对这件事,写了一份计划书。全凭脑子里那一点零星的记忆,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没什么干货,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。
但就是这份东西,石头看完之后,却是惊为天人,当即表示一定会支持周敏将这件事做下去。
“其实未必能成的。”他那么有信心,周敏反而有点荒。
石头道,“我见你这计划书上写的内容,虽然都是推测,但却有理有据,首尾贯通,仿佛亲眼所见。既然如此,就肯定能成。无非是费时多少罢了。咱们还年轻,有生之年若能做到此事,也算无憾了。”
得到石头的支持,两人便商量着开始了这件事。首先圈定了一片试验田,然后石头领着周敏,登门拜访村中几位年事已高,开始颐养天年的老人家。
他们都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,对种地十分精通。半吊子的周敏和石头,在这种事情上,必然是比不上他们的,所以打算出钱请他们来负责这件事。周敏提供理论知识,他们则负责具体的操作。
村里的老人,就算上了年纪,身体也还算硬朗。能够每个月拿钱,只负责照看几亩土地,而且还有人帮忙,自然是相当轻省的活计。不管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,都十分愿意,请人的事也没遇上什么阻碍。
除此之外,周敏还托付了唐一彦,打算从江南鱼米之乡邀请几位有经验的老农。那边的水稻种植更广泛,这方面的经验想必也更加丰富。而且,有的时候,不同的理念也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火花。
不过,有经验的老农还没找到,宣斌那边就先将周敏之前拜托他寻找的雕版印刷的工匠给送过来了。
反正种子改良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因为得等作物一茬一茬的长出来,所以周敏也就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。
寻找雕版印刷的工匠,自然是为了出版书籍。
原本周敏想印的是几位先生修订之后的经典集注,可惜皇帝金口玉言,让朝廷负责此事,她也就不好抢这个风头了。不过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书可以印。
但凡人文胜地,书籍必不可少,然而目前这边的书籍传播全靠抄写,效率十分低下。如果能够有自己的印刷作坊,刊印精品书籍,自然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,将名声打出去。
不过,周敏对印刷品的要求是物美价廉,务必要保证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,或者稍微勒紧一下裤腰带就能买得起才行。
其实古代的书之所以贵,是因为印刷的时候,为了保证清晰,字通常都会刻得比较大,一两百字就能够占据一页,再加上装订麻烦,几千字一本书看上去就是大部头。要是几万字的书,那说不得要印上好几本,能不贵么?
比如儒家经典,虽然原文不长,但是千百年来先人辈们所做的集注无数,刊刻的时候还要注意排版,一页的字只会更少,这样一来,一套书动辄几本几十本,自然就买不起了。
所以,接收了这批工匠之后,周敏没有立刻开始印刷,而是要求他们改进工艺,字要小要清晰,一页之内排的字越多越好,同时装订的工艺也要改良。
开始做这件事之前,周敏就知道不会很容易。但是真的开始之后,看着每天消耗的东西,周敏还是忍不住感叹。亏得是之前赚了些钱,否则还真供不起这么一个烧钱的作坊。
不过有舍才有得,工匠们被送到这里来,本来就对未来十分不确定,加上周敏这个新东家不印东西,只叫他们改良工艺,显然是对目前的技术不满意,他们心头惴惴,自然卖足了力气去改进,也逐渐取得了不少的进展。
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。作为对活字印刷术印象深刻的现代人,周敏发现他们一直只用雕版印刷之后,自然产生了不解。因为在她的认知之中,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更简便先进的。
然而询问之后才知道,其实活字印刷术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,但是雕版仍旧大行其道。究其根本,是因为活字印刷非常麻烦。且不提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活字,就算做好了,之后选字排版,其实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。不如雕版这样雕好一块之后就可以反复使用。
毕竟他们要印的是儒家经典,一套版肯定会反复用到,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。
再说,周敏要求的是缩小字,其实跟雕版还是活字的关系不大,反倒是对雕刻技术以及油墨的要求更高。而他们的改良,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。
周敏这才发现,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不了解情况就贸然发言,很有可能像自己这样闹笑话。索性不在插手,将此事全权交付给他们去办。反正她是发工钱的,为了能够早日进入正轨,这些工匠们不会不尽力。
果然,不久之后,雕版印刷的技术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,一页可以印刷大概四百个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