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和(晋江5.5万收藏)_分卷阅读_214
“郑公公要是信得过在下,在下倒有提议。”
“哦?”
“郑公公不妨走一趟太医院。”
“太医院?”
“诚然。”孟清和道,“在乡中时,听闻有人乘牛车亦会眩晕,有医者用药,可有效缓解眩晕之症。以太医院众位良医的医术,郑公公的问题当可迎刃而解。”
孟清和向郑和推荐了赵院判,郑和立刻道谢,有一丝希望都要抓住!违抗皇命是不可能的,但凡是有缓解上船就晕的办法,郑公公都愿意尝试。
至于郑公公会不会在治疗途中遭受惨无人道的围观,成为太医们钻研医术的对象,就不是孟清和能控制的了。
想想在军中的岁月,想想曾经扎在脑门上的金针,孟清和不由得打了个哆嗦,顺便为郑公公掬一把同情的泪水。
为了伟大的航海事业,为了华夏民族的荣光,郑公公就勉为其难的牺牲一下吧。
想象一下,碧海蓝天之下,大明的船队扬帆起航,几十丈的宝船,福船,搭载着火炮的战船,运载货物粮草的马船,加上各种穿梭在庞然大物中的中小型木船,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,浩浩荡荡向西行去,这是何等的壮观!
壮观的船队中,站在宝船上的雄壮汉子却是脸色煞白,船只乘风破浪间,脚步踉跄的扑向船舷……
孟清和默默转头,捂脸,当真不忍直视。
若不幸遇上一个较真的史官,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,硬是不肯采用春秋笔法通融一下,大明一代航海家说不定会纵身跳海,提前结束七下西洋的航程。
因为航海名留青史,是光荣。
光荣之下却备注一行小字,诉说着这样的黑历史,别说纯爷们郑和,换个人也受不了。
为确保下西洋的壮举不出错漏,也为了自己的“钱途”考虑,孟清和亲笔修书一封,派亲卫送到了赵院判的府邸。
无论如何,必须把郑和晕船的问题解决了。临时换个领队,孟清和不敢保证自己还有蹭船发财的机会,也无法确定,发现美洲大陆之旅是否能顺利成行。
他不怀疑明朝船队能到达地球的另一端。
以大明的造船技术和海员素质,非洲都去了,长颈鹿也带回来了,美洲和土豆玉米还会远吗?
送走了郑和,给赵院判送了书信,孟清和带人将皇帝的赏赐收好,金银入库,宝钞清点出来,能花的,尽量花出去。
趁着宝钞还没贬值得太厉害,尽早换成有实用价值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才是正经。
于是,在启程北归之前,孟清和带着手下一干亲卫,开始了南京城中的土豪之旅。
粮种,布匹,棉花,香料,牲畜,只要是边塞需要的,在北边能用得上的,孟清和一概不会放过。
宝钞大把的砸,货物成车往回拉。
听说有大食船队前来朝贡,船队中携带有大量的香料和精美的宝石,还有一些香料种子,孟清和顿时眼睛发亮,打听出鸿胪寺卿的住处,按时按点蹲守。
看到天不亮就守在府门前的兴宁伯,新上任的鸿胪寺卿樊敬走也不是,不走也不是,无比的头疼。
兴宁伯是谁?
打倒了礼科给事中赵纬,灭掉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,被言官各种参,却扶摇直上,直接捧上朱家铁饭碗的军中猛人,朝堂牛人!
被他缠上,还想轻易脱身?
做梦去吧。
再头疼,樊敬也不敢直接撵人,只得好声好气的同孟清和商量,兴宁伯想从大食商人手中买种子,不是不可以,要全部吞下,却万万不行。
“朝贡之后,陛下许大食商人在京出售商品,但有一定限额,且交易需经有司查验。”
简单说,孟清和所求之事,樊敬可以帮忙,但帮到何种程度,也只能尽力而为。
“有大行令此言即可。”
孟清和的本意就是和这些大食商人搭上线,买香料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他对大食的海船,以及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,都十分感兴趣。
如果能得到大食人绘制的海图,那就更好了。
虽然可能性不大,也总要试着努力一回。
得不到海图,从大食人身上学习一下航海经验也是好的。
在欧洲的海上马车夫没有崛起之前,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的水路要道,称霸东西方海上贸易的,则是大食船队。
大食的船队满载着东方的丝绸,瓷器,香料,西方的金币和宝石,沿着季风,往返于不同的大陆之间。
木质的海船,扬起的巨帆,肌肤黝黑的水手,喊着号子,拉起了船锚,开启了又一次远航。
海鸟在风中翱翔,霞光映红了海面。
碧海蓝天,巨大的海船,带着疲惫,却更加激动的水手,这是十五世纪的海上商队,也是历史画册中色彩绚丽的一页。
当海上马车夫为金币和香料展开冒险之旅,海上贸易也被涂上了血腥的色彩。
带着掠夺和贪婪的欧洲船队,开启了延续几个世纪的血腥贸易和殖民之路。
荷兰人,西班牙人,葡萄牙人,英国人,法国人,都为追寻黄金,香料,丝绸和茶叶蜂拥而至。
风雨飘摇中的崇祯朝,即便是内忧外患,仍旧在对荷兰人的海战中赢得了胜利,击退了野心勃勃的海上强盗,捍卫住了海上国门。
大明向世界宣称,华夏的土地,属于华夏人!
贪婪的强盗,从哪来滚回哪去!
这是华夏文明在历史中最后的绚烂。
自此之后,游牧民族入主中原,华夏的文明之火,在一次次的屠杀中,在留头不留发的野蛮屠刀之下,逐渐零落,消散。
伫立良久,孟清和胸中似有火焰在燃烧。
深吸一口气,喉间仍有些钝痛。
不可否认,在历史面前,人的力量无比渺小。但他既然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,卷入了历史洪流之中,就不会一味的随波逐流。总要做些什么,才不枉走这一遭。
前进还是后退,心中早已有了答案。
历史也早已悄然发生了改变。
一切,不过只在一念之间。
深吸一口气,孟清和松开握紧的拳头,手一挥,召集亲卫,继续上街扫货。
在出发之前,手里的宝钞怎么着也要用完。
别看草原汉子们憨实,憨实的人同样有心眼。
买卖货物,交易牲畜,以物易物完全没问题,价格好商量。
宝钞?坚决不行!
孟清和疯狂花钱的举动引起了宫中的注意,包括他守在鸿胪寺卿门前,向大食商队大批量购买香料和种子的举动,都被锦衣卫密报至御前。
翻过锦衣卫的奏报,永乐帝沉吟良久。
隔日,郑和再到兴宁府,告知孟清和,八月,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马荣,将率海舟馈运粮食和香料前往北京,船上的货物,有部分将送往大宁。
口谕传到,鸿胪寺门前顿时清净了,鸿胪寺卿再也不必担心出门会被某人缠上了。
南京的商家们却在叹气,像兴宁伯这样的买主可不多,大批量采购,还不怎么砍价,就算用的是宝钞,换算成铜钱也是不亏。突然间见不到兴宁伯的身影,商家们都很是失落。
实际上,天子不派郑和,孟清和也打算收手了。经他这么一搅合,京城的粮价和布价都开始上涨,亏得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在苏州治水,郁新人在北京,管不到南京的事,否则,一个扰乱市场,哄抬物价的罪名,绝对跑不了。
孟清和很识相,皇帝很满意。
高兴之余,又给孟清和送来几捆宝钞。
反正不用准备金,随印随发,朱棣一点不心疼。
孟清和一个头两个大,好不容易把之前的赏赐都花出去,又来?
但有郑和的提醒,孟清和委实不敢继续在南京土豪了,只能将宝钞装箱,捆上马车,夹在行李中一起运回大宁。
用不出去,运回孟家屯,送进祠堂,也能让族老们高兴一下。
打定主意,孟清和不再出门,一心在家里收拾行李。
购买的货物过多,车马数量直接翻番,队伍拉长了一大截。
知道的,这是兴宁伯北归大宁,不知道,还以为是哪个豪商巨贾拉着货物到北边做生意。
孟清和倒是不以为意,遇到北边赴任的流官想搭伙同行,也是来者不拒。
有亲卫,也有锦衣卫,打出一等伯的旗号,得有多脑缺才会上门找麻烦。
真遇上山岭之间的流户野盗,谁打劫谁还不一定。
永乐二年七月癸卯,兴宁伯的队伍终于从南京出发。
临行之前,孟清和借锦衣卫向天子呈上一封奏疏。原本需经通政使司封存,有锦衣卫在,大可免了这个程序。况且,奏疏内的部分内容,给天子看没关系,让某些大臣看到,肯定又会惹来一堆的弹劾奏疏。
考虑之后,孟清和决定,有资源就要用,有捷径就要走。
打好底稿,铺开纸张,提笔抄录,一气呵成。
吹干墨迹,抬头,朝房梁上招招手,“兄弟,麻烦了,回头请吃饭。”
事了,孟十二郎迈步离开书房,房梁上的仁兄僵硬了半盏茶的时间。
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接到属下回报,淡定的表情瞬间皲裂。
他掌管的是锦衣卫,没错吧?
趴兴宁伯家房梁的是锦衣卫中第一好手,也没错吧?
到底是他思维僵化还是兴宁伯实非常人?
无奈奏疏已经带回来了,不能再送回去,杨铎只能亲自上呈预览。
自兴宁伯被赐国姓,又在皇室家宴中有了席位,杨铎就十分清楚,要将兴宁伯同一般勋贵区别对待。不能达到徐辉祖的待遇,也必须同徐增厚看齐。
奏疏的内容不多,朱棣却看得十分认真。
看过之后,下令郑和到兵部走一趟,召职方清吏司郎中觐见,并将历年所绘的边防图,各省舆图和海图一同带来。
郑和领旨下去,朱棣起身,负手在暖阁内踱步,半晌,又传杨铎,令锦衣卫探查大食朝贡商队的海船,如有机会,同大食的船队成员建立起“友谊”,互通一下有无。
“臣遵旨。”
作为天子亲军,锦衣卫的一把手,杨铎心里明白,什么话可以问,什么时候该闭上嘴。
陈瑛不了解这点,所以,他被请到了诏狱和耿璇作伴。
杨铎比陈瑛聪明之处在于,他更清醒,也更能把握自己的定位。
“哦?”
“郑公公不妨走一趟太医院。”
“太医院?”
“诚然。”孟清和道,“在乡中时,听闻有人乘牛车亦会眩晕,有医者用药,可有效缓解眩晕之症。以太医院众位良医的医术,郑公公的问题当可迎刃而解。”
孟清和向郑和推荐了赵院判,郑和立刻道谢,有一丝希望都要抓住!违抗皇命是不可能的,但凡是有缓解上船就晕的办法,郑公公都愿意尝试。
至于郑公公会不会在治疗途中遭受惨无人道的围观,成为太医们钻研医术的对象,就不是孟清和能控制的了。
想想在军中的岁月,想想曾经扎在脑门上的金针,孟清和不由得打了个哆嗦,顺便为郑公公掬一把同情的泪水。
为了伟大的航海事业,为了华夏民族的荣光,郑公公就勉为其难的牺牲一下吧。
想象一下,碧海蓝天之下,大明的船队扬帆起航,几十丈的宝船,福船,搭载着火炮的战船,运载货物粮草的马船,加上各种穿梭在庞然大物中的中小型木船,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,浩浩荡荡向西行去,这是何等的壮观!
壮观的船队中,站在宝船上的雄壮汉子却是脸色煞白,船只乘风破浪间,脚步踉跄的扑向船舷……
孟清和默默转头,捂脸,当真不忍直视。
若不幸遇上一个较真的史官,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,硬是不肯采用春秋笔法通融一下,大明一代航海家说不定会纵身跳海,提前结束七下西洋的航程。
因为航海名留青史,是光荣。
光荣之下却备注一行小字,诉说着这样的黑历史,别说纯爷们郑和,换个人也受不了。
为确保下西洋的壮举不出错漏,也为了自己的“钱途”考虑,孟清和亲笔修书一封,派亲卫送到了赵院判的府邸。
无论如何,必须把郑和晕船的问题解决了。临时换个领队,孟清和不敢保证自己还有蹭船发财的机会,也无法确定,发现美洲大陆之旅是否能顺利成行。
他不怀疑明朝船队能到达地球的另一端。
以大明的造船技术和海员素质,非洲都去了,长颈鹿也带回来了,美洲和土豆玉米还会远吗?
送走了郑和,给赵院判送了书信,孟清和带人将皇帝的赏赐收好,金银入库,宝钞清点出来,能花的,尽量花出去。
趁着宝钞还没贬值得太厉害,尽早换成有实用价值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才是正经。
于是,在启程北归之前,孟清和带着手下一干亲卫,开始了南京城中的土豪之旅。
粮种,布匹,棉花,香料,牲畜,只要是边塞需要的,在北边能用得上的,孟清和一概不会放过。
宝钞大把的砸,货物成车往回拉。
听说有大食船队前来朝贡,船队中携带有大量的香料和精美的宝石,还有一些香料种子,孟清和顿时眼睛发亮,打听出鸿胪寺卿的住处,按时按点蹲守。
看到天不亮就守在府门前的兴宁伯,新上任的鸿胪寺卿樊敬走也不是,不走也不是,无比的头疼。
兴宁伯是谁?
打倒了礼科给事中赵纬,灭掉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,被言官各种参,却扶摇直上,直接捧上朱家铁饭碗的军中猛人,朝堂牛人!
被他缠上,还想轻易脱身?
做梦去吧。
再头疼,樊敬也不敢直接撵人,只得好声好气的同孟清和商量,兴宁伯想从大食商人手中买种子,不是不可以,要全部吞下,却万万不行。
“朝贡之后,陛下许大食商人在京出售商品,但有一定限额,且交易需经有司查验。”
简单说,孟清和所求之事,樊敬可以帮忙,但帮到何种程度,也只能尽力而为。
“有大行令此言即可。”
孟清和的本意就是和这些大食商人搭上线,买香料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他对大食的海船,以及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,都十分感兴趣。
如果能得到大食人绘制的海图,那就更好了。
虽然可能性不大,也总要试着努力一回。
得不到海图,从大食人身上学习一下航海经验也是好的。
在欧洲的海上马车夫没有崛起之前,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的水路要道,称霸东西方海上贸易的,则是大食船队。
大食的船队满载着东方的丝绸,瓷器,香料,西方的金币和宝石,沿着季风,往返于不同的大陆之间。
木质的海船,扬起的巨帆,肌肤黝黑的水手,喊着号子,拉起了船锚,开启了又一次远航。
海鸟在风中翱翔,霞光映红了海面。
碧海蓝天,巨大的海船,带着疲惫,却更加激动的水手,这是十五世纪的海上商队,也是历史画册中色彩绚丽的一页。
当海上马车夫为金币和香料展开冒险之旅,海上贸易也被涂上了血腥的色彩。
带着掠夺和贪婪的欧洲船队,开启了延续几个世纪的血腥贸易和殖民之路。
荷兰人,西班牙人,葡萄牙人,英国人,法国人,都为追寻黄金,香料,丝绸和茶叶蜂拥而至。
风雨飘摇中的崇祯朝,即便是内忧外患,仍旧在对荷兰人的海战中赢得了胜利,击退了野心勃勃的海上强盗,捍卫住了海上国门。
大明向世界宣称,华夏的土地,属于华夏人!
贪婪的强盗,从哪来滚回哪去!
这是华夏文明在历史中最后的绚烂。
自此之后,游牧民族入主中原,华夏的文明之火,在一次次的屠杀中,在留头不留发的野蛮屠刀之下,逐渐零落,消散。
伫立良久,孟清和胸中似有火焰在燃烧。
深吸一口气,喉间仍有些钝痛。
不可否认,在历史面前,人的力量无比渺小。但他既然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,卷入了历史洪流之中,就不会一味的随波逐流。总要做些什么,才不枉走这一遭。
前进还是后退,心中早已有了答案。
历史也早已悄然发生了改变。
一切,不过只在一念之间。
深吸一口气,孟清和松开握紧的拳头,手一挥,召集亲卫,继续上街扫货。
在出发之前,手里的宝钞怎么着也要用完。
别看草原汉子们憨实,憨实的人同样有心眼。
买卖货物,交易牲畜,以物易物完全没问题,价格好商量。
宝钞?坚决不行!
孟清和疯狂花钱的举动引起了宫中的注意,包括他守在鸿胪寺卿门前,向大食商队大批量购买香料和种子的举动,都被锦衣卫密报至御前。
翻过锦衣卫的奏报,永乐帝沉吟良久。
隔日,郑和再到兴宁府,告知孟清和,八月,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马荣,将率海舟馈运粮食和香料前往北京,船上的货物,有部分将送往大宁。
口谕传到,鸿胪寺门前顿时清净了,鸿胪寺卿再也不必担心出门会被某人缠上了。
南京的商家们却在叹气,像兴宁伯这样的买主可不多,大批量采购,还不怎么砍价,就算用的是宝钞,换算成铜钱也是不亏。突然间见不到兴宁伯的身影,商家们都很是失落。
实际上,天子不派郑和,孟清和也打算收手了。经他这么一搅合,京城的粮价和布价都开始上涨,亏得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在苏州治水,郁新人在北京,管不到南京的事,否则,一个扰乱市场,哄抬物价的罪名,绝对跑不了。
孟清和很识相,皇帝很满意。
高兴之余,又给孟清和送来几捆宝钞。
反正不用准备金,随印随发,朱棣一点不心疼。
孟清和一个头两个大,好不容易把之前的赏赐都花出去,又来?
但有郑和的提醒,孟清和委实不敢继续在南京土豪了,只能将宝钞装箱,捆上马车,夹在行李中一起运回大宁。
用不出去,运回孟家屯,送进祠堂,也能让族老们高兴一下。
打定主意,孟清和不再出门,一心在家里收拾行李。
购买的货物过多,车马数量直接翻番,队伍拉长了一大截。
知道的,这是兴宁伯北归大宁,不知道,还以为是哪个豪商巨贾拉着货物到北边做生意。
孟清和倒是不以为意,遇到北边赴任的流官想搭伙同行,也是来者不拒。
有亲卫,也有锦衣卫,打出一等伯的旗号,得有多脑缺才会上门找麻烦。
真遇上山岭之间的流户野盗,谁打劫谁还不一定。
永乐二年七月癸卯,兴宁伯的队伍终于从南京出发。
临行之前,孟清和借锦衣卫向天子呈上一封奏疏。原本需经通政使司封存,有锦衣卫在,大可免了这个程序。况且,奏疏内的部分内容,给天子看没关系,让某些大臣看到,肯定又会惹来一堆的弹劾奏疏。
考虑之后,孟清和决定,有资源就要用,有捷径就要走。
打好底稿,铺开纸张,提笔抄录,一气呵成。
吹干墨迹,抬头,朝房梁上招招手,“兄弟,麻烦了,回头请吃饭。”
事了,孟十二郎迈步离开书房,房梁上的仁兄僵硬了半盏茶的时间。
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接到属下回报,淡定的表情瞬间皲裂。
他掌管的是锦衣卫,没错吧?
趴兴宁伯家房梁的是锦衣卫中第一好手,也没错吧?
到底是他思维僵化还是兴宁伯实非常人?
无奈奏疏已经带回来了,不能再送回去,杨铎只能亲自上呈预览。
自兴宁伯被赐国姓,又在皇室家宴中有了席位,杨铎就十分清楚,要将兴宁伯同一般勋贵区别对待。不能达到徐辉祖的待遇,也必须同徐增厚看齐。
奏疏的内容不多,朱棣却看得十分认真。
看过之后,下令郑和到兵部走一趟,召职方清吏司郎中觐见,并将历年所绘的边防图,各省舆图和海图一同带来。
郑和领旨下去,朱棣起身,负手在暖阁内踱步,半晌,又传杨铎,令锦衣卫探查大食朝贡商队的海船,如有机会,同大食的船队成员建立起“友谊”,互通一下有无。
“臣遵旨。”
作为天子亲军,锦衣卫的一把手,杨铎心里明白,什么话可以问,什么时候该闭上嘴。
陈瑛不了解这点,所以,他被请到了诏狱和耿璇作伴。
杨铎比陈瑛聪明之处在于,他更清醒,也更能把握自己的定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