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小清新_分卷阅读_4
未来的父母官虽然是低调入县,却也瞒不过城门吏的耳目,传说中微服私访的事大约只可发生在戏文里,事实上宜阳县这样的望县,全县人口也就三千多户,其中一多半都居住在乡中,县城就这么一千多户人家,算是因为宜阳书院开办在此处,这几年来繁华了不少,不然,驿馆客栈里入住的客人并不会太多,即使如今,有来路的客人一入住,不消半日,该上门打招呼的家庭,也都能知道此事。
再说,萧传中也并没在书院过夜,而是住进了城门口的驿馆里,这还能遮掩什么?第二天早晨,匆匆赶来迎接的县官书吏和望门乡绅,几乎都要把驿馆的门给堵住了,萧传中也不客气,让萧禹在驿馆里老实呆着,自己便是整顿衣冠,把胡三叔带去撑门面,昂然出了驿馆,和这些人应酬去了。
县官赴任,一般不会先把家眷带来,不过随从师爷都是少不了的,否则一个人也撑不起县中实务,到得下午,这群伴当也都收到消息纷纷赶来,不过一群人还是住在驿馆中,并没搬迁进县衙,因为萧传中还没有接印,现在在进行的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:盘点接帐。
萧禹一开始还想听从兄话,老实在家呆着,可憋了几天,众人都是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,萧禹在驿馆里成天就对着几本儒学经典发呆,以他性子,如何熬得下去?这天实在耐不住,便出了驿馆,在街上闲走。
他是自汴京城出来的,那是八荒争凑、万国咸通之地,和宜阳县城比,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在最繁华的城门大街上走了几个来回,茶馆里坐下来喝了一碗茶,仍是无聊难耐,抬头见到城郭外那小山包,便自忖道:书院内现在正在上学,不好打扰,不过都说踏青踏青,现在天气刚开春,也颇为和暖,不如去山上走走。
如此矮的山包,又在城边上,想必是没有野兽的,更无危险可言,萧禹也懒得回去唤随从,掂掂袖子里还有些钱,便袖手往城外走去,不多时已到了山脚下,他没走前日的那条大路,晓得那条路是通往书院的,而是走了另一条曲折通往山间的小路,一路走着,也见到许多踏青的人。
春日里,山间多是风景,这无名小山山腰处开了一片桃花,犹如一条腰带将山头捆住,萧禹贪看桃花,不觉已经和人群分离,不知如何,又绕到了一条大路上。
从此处看县城并不远,他料得走下去拐几个弯就可以入城,心里也不慌乱,又卷了袖子,欲要往山顶攀缘,谁知道这条路走到半山腰,忽然又是一拐,尽头直通向一扇小门,隐约可见门后楼阁起伏,萧禹晕了:转了这半天,怎么还是转到了宜阳书院里?
他兴动而发,也没带食水,走了这半日,也是渴了,便想着进去要口水喝,再问明白下山的路,好回驿馆休息。也没多想,推开院门便往里走,谁知走到院中,他还没看见什么呢,堂屋里便传来了整齐划一的吸气声,听那声口,全都是尖尖细细的小姑娘声音。
萧禹这下便尴尬了,站在当地进退不得,头皮一阵发麻:他本就是耳聪目明之辈,现在如何猜不出来,估计啊,他这是闯到后山的女学里了。
现在掉头要走,那就更说不清了,萧禹正无措时,堂屋门一开,一个老夫子皱着眉头走了出来,“你这登徒子,何处进来的?”
说他登徒子,其实并不冤枉,萧禹不但举止莽撞,而且刚才走来走去,走了一身大汗,袖子挽起来不说,身上还有几处泥污,反正看起来绝不体面就对了。那老夫子虽然并不健壮,但也尽力对他怒目而视,仿佛他是要进来掳走哪个姑娘的强盗一般。
“老丈有礼了。”他忙给老夫子行了礼,“小生是春游迷路,误入此地,本想讨口水喝,不想竟打扰诸位女学生,如今便退出去。”
那老夫子还怀疑地看着他,“外头难道没有门丁?好个误入!谁不知道后山是女学所在,你别是窥伺已久,就想进来骚扰的吧?”
萧禹简直百口莫辩,更是发急:这登徒子的名声要是坐实了下来,自己还怎么进书院读书?
他把心一横,也不顾避讳了,转头便看向堂屋内,满屋子莺莺燕燕的少女,虽然不曾嬉笑一片,但见他望来,不是垂头而笑,就是捂嘴耸肩,眼睛倒是都颇有兴致地盯着他不放。萧禹被看得越发红头涨脸,只好扬声道,“宋三姑娘,请出来为我做个证。我确实初来乍到,不知此处是女学所在。”
随着他的说话,屋内众人连老夫子都望向了房间一角,萧禹也跟着看去,果然见到宋粤娘正坐在那里,满脸的端庄雅正,瞧着和那日的扭股糖几乎不像是一个人。
按说两人隔得远,萧禹也看不见她面上的表情,不过不知如何,他就觉得在她淡然的态度之下,埋藏的是深深的得意——想到那日她扮的鬼脸,萧禹忽然有些不好的预感,可却又不好再多说什么了。只听得宋粤娘在屋内甜甜软软、不疾不徐地道,“先生,先未辨认出来,这一说倒是认得了,萧衙内是城内刚上任萧明府的从弟,那日我去爹爹跟前时,正巧遇见他们兄弟来拜见爹爹——果然是才抵步不久,有此误会倒也说得过去。”
……你狠!
我不就是笑了几声吗,至于记恨这么久?萧禹不禁咬牙切齿,只恨不能瞪宋粤娘几眼:要摆出身,他刚才就摆了。不就是因为这么丢人的事,不愿和自自己的名号联系起来吗?宋粤娘只需说她见过他拜见宋先生就可以了,把出身说这么清楚,是故意的呢,是故意的呢,还是故意的呢?
其实,说是故意也有点牵强,无意的可能更大,但想到那日的那个鬼脸,萧禹心里已是肯定:这绝对就是故意的吧!
好……你给我等着……
他在心底下了决心,又一咬牙,把种种情绪抛开,谦恭地再对老夫子举手致歉,“是在下莽撞了,还请先生勿怪。”
既然是萧知县的从弟,还得过宋粤娘的认证,那老夫子的态度自然又有些不同了,虽然仍是冷淡,但已是少了敌意,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。“玄冈是多么稳重的人品,怎地你却如此莽撞?唉!且随老夫来。”
说着,到底还是给他端了一碗白水来,又为萧禹指出了下山回驿馆的路,还数落了萧禹几句,方才翻身进去教书。萧禹在院门口站了站,见一个门子系着裤子,急匆匆从远处树丛里过来,不由得怒从心头起,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,方才拔足而去,径直回了驿馆。
#
虽说女学内一向都是安静肃穆,即使休息也不可能三姑六婆地大聊八卦,但今日毕竟和往日不同,多了萧禹这么个插曲,众女学生都是有些兴奋,先生才一走,屋内便嗡嗡地议论了起来,除了萧禹以外,还能说谁?
因有宋苡在,颜钦若不敢过来和宋竹搭讪,便用手肘推了推自己身边的赵元贞,冲她大打眼色,宋竹将这一切尽收眼底,不禁心中好笑,更有些爽快之感:谁让他自己做错事?这完全是自找死路,这萧禹要是自己好生解释也就罢了,非把她给扯进来,她要不说他的出身,也难取信先生。说了以后嘛……就是现在这副模样咯。
虽然说读书人家不该嚼舌根,不过以宋竹所见,天下不喜欢嚼舌根的人还没出生呢,顶多看怎么嚼罢了,如她二姐宋苡,即使嚼舌根也会嚼得很文雅含蓄,低端点的就和颜钦若一样,闲聊中慢慢套话了,其实本质上也都和聚在巷头巷尾轻声细语的三姑六婆没什么区别,一件新鲜事被爆出来,不用三天就能传遍全城,要不是认识到这一点,她平时在学堂也不会这么谨慎。
“粤娘,”赵元贞果然熬不住颜钦若的恳求,笑眯眯地和宋竹套起近乎了,“适才那人,真是萧家子弟么?都说萧家一门锦绣,家风严正,怎么竟养出了这样的冒失鬼?”
来了。宋竹心想,接下来该问房号和父母出身了。“那日我去爹爹跟前侍奉,他随萧明府进来拜访的时候,确然是如此介绍的。不过当时也没说是哪房出身,也许是偏支亦未必。”
被她堵了一句,赵元贞也没什么好问的,只好轻轻地叹了口气,感慨道,“唉,现在萧家也是没落了,若是鼎盛时,家里随意走出一人来,都是丰神俊朗,又哪会如今日一般丢人现眼呢。”
这口气有些大,不过赵元贞也有这个底气,她和颜钦若一般,都是宰相后人,家中富甲一方,乃是地方大族。萧家虽然也出过宰相,但论现在在朝中的声势,却又不如赵家了。
“可不是,生了个绣花样子,行事却无分寸,还偷窥我等容貌,真是无礼。”颜钦若似乎是在贬低,可宋竹听到的却是绣花样子这四个关键字,她不禁暗自一笑:别看眼下满屋里没萧禹一句好话,可心底对他印象深刻,觉得他生得极好的姑娘,只怕不会少的。只是不便直言,只能这样藏着夸一句罢了。
虽然是明贬暗褒,但这点小花招,也没能瞒得过宋苡,她轻轻地咳嗽了一声,“都是大姑娘了,还是少议论外男为上吧。”
屋内在一刹那间,顿时又寂静得落针可闻,宋竹不着痕迹地瞥了瞥颜钦若的脸色,在心底叹了口气:得,看来二姐和她的怨仇,算是越结越深了。
唔,不过话又说回来,之前担忧他把鬼脸的事四处乱说,坏了她的名声,现在他的名声倒是先坏了,自己还算是搭救了他一把,即使萧禹有心再传扬什么,只怕也没人会信了……
这么想着,宋竹的心情又轻松了一点,尤其是想着自己叫破他身份的那瞬间,萧禹眼中闪过的气恼,她便更是愉快了起来:该啊,嘻嘻,本来还不知该怎么报仇呢,他就撞上来了。瞧他那气恼在心又无处发作的样子,想来也是该知道自己那天的感受了吧?
至于日后萧禹会否报复的问题,她却是不担心的,要知道男女有别,虽然还没到大忌讳的年纪,却也不是说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了。连面都见不到,萧禹该如何报复她?这笔小小的恩仇帐,最后终将是以她宋竹的胜利而告终。
这般想着,她这一天都过得愉快,等到下学时分,也是含笑收拾书本。因见颜钦若冲她招手,便笑眯眯地走了过去,“明早要回洛阳了吧?我等着你给我带缨络呢。”
“正是和你说这事儿,让你等着。”颜钦若现在虽然不和宋苡说话,但同宋竹倒是要好,也是笑笑地和她说了一句,然后……就不说话了,低着头却也不走。宋竹看她这样,不免有些诧异,她也不动声色,只在一边等着,过了一会,颜钦若抬起头瞥了宋苡一眼,似乎是鼓足勇气,将宋竹拉到一边,悄声细语地说,“粤娘,我托你一件事,不论你应不应,且先答应我,别同你姐姐说。”
宋竹心中有些猜疑,面上笑着道,“什么事啊?我不告诉二姐姐,你只说吧。”
颜钦若飞了她一眼,面上有些发红,猛一咬牙,道,“我想托你帮我打听打听,那个萧衙内……他定了亲没有。”
还没等宋竹回答呢,她又急急地解释道,“也不是我不知廉耻,见了个男的,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了。只是我上回回家,听女使们的口风,家里后年有意给我定亲了,我怕……他们是要榜下捉婿呢!”
宋竹其实并无看不起她的意思,她也明白颜钦若的顾忌——她是太明白这种酸楚的滋味了。
说白了,这整座学堂内,除了她二姐宋苡,四妹宋艾以外,其余人多多少少在婚事上都有点同病相怜,她们这些女孩儿,不是出嫁难,便是嫁得不好,婚姻生活如意的,实在是凤毛麟角,那个萧禹虽然冒失,但出身名门、长相俊俏,也难怪颜钦若见了以后,就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终身大事,说起来,他应该的确算是个不错的郎君呢。
要说原因嘛,那就要分几种了,对于颜钦若这样的大家女儿来说,她们最恐惧的就是榜下捉婿,偏偏这又是富贵人家择婿的一条重要途径,在本朝的官宦人家中,婚姻的交易意味,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很重的……
要说本朝优待文臣,自然是没得说,朝廷中虽然不是没有勋贵的位置,但和宰相文臣的威风相比,即使是皇亲国戚,也都远远不如。‘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’,算是半公开的说法,由是便延伸出了一个很简要的逻辑:要保证自家富贵延绵,最好的办法,就是家中一代代都能出现高官。
可考进士又不是杀鸡,哪有那么简单?虽然荫补也是得官的重要途径,但历来能进政事堂的相公全都是进士出身,没有这个身份,在官场上想要青云直上,那是难比登天。在现有高官的家族里找夫婿,谁知日后能否爬到高位?所以退而求其次,最好的保险便是在每榜进士中选取女婿,这是最稳妥也最便捷的投资,从高高在上的参政相公,到民间富商,或明或暗,打得全是这样的主意,每年皇榜下,手执麻绳预备捉着年轻进士回去成亲的家仆,从来都是几十上百,甚至连五十余岁才中进士的老光棍,都有得是人家要。别看女学中的学生,多数家中都出过高官,但到这个年纪都没定亲的,只怕十有八.九,她们的亲事也将在皇榜下决定。当然,宰相人家,未必要亲自执麻绳去捉那么露骨,但一般也都是从当年的进士中挑选出长辈最看好的对象,再由媒婆登门说亲。
能嫁给什么样的人,是由不得她们自己挑选的,不论年貌还是性情,都得为政治前途让步,当女儿的并无能置喙的余地。甚至于说得难听点,在这个普遍早婚的年代,二十好几才中进士的人,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成亲,其实也就是待价而沽……这样的夫婿,心里对妻子能有多少真情,也是难说得很。
既然说穿了,这种婚事是最稳妥的政治投资,那么家里对女儿的福祉,考虑得就很少了,哪怕女婿是夜夜笙歌的风流人物,只要其能在官场上高歌猛进,和岳家的关系就不会差到哪儿去,颜钦若不想嫁给这样的进士夫君,宋竹完全理解,若是能在家里人打定主意之前,说动父母把她嫁入萧家,嫁给萧禹这个起码见过一面,各方面条件又都不错的夫君,那估计她做梦都会笑醒。
这是颜钦若这样大家姑娘的烦恼,宋竹这边,和她的烦恼却又不太一样……她自己立志要嫁个不纳妾的丈夫,便只能在宋学学子中寻找对象了——其实,也未必是一定要嫁个不纳妾的丈夫,只是她自己心里也清楚,家里没多少钱,置办不了太多嫁妆,若是嫁给寻常官宦人家,在厚嫁成风的如今,注定要被亲戚妯娌们看不起,也就是讲究薄嫁的宋学门人,不会在乎她的嫁妆。
可,不在乎嫁妆,不提倡纳妾,宋学士子对自己的妻子也不是毫无要求——宋学士子可能是全天下对妻子的素质要求最高的群体了,追求的是夫妻两人‘志同道合、夫妻一体’,也就是说,做妻子的最好在学术上也有所造诣,能和他们互相唱和,夫妻之间不但是生儿育女、操持家务,而且还是相知相惜的灵魂伴侣,颇有些一生一对、生死相随的感觉。
这也是宋竹之所以这么用心读书的原因,因为按她现在的学识,若是要找个高水平的夫婿的话,说真的,人家还真未必看得上他……
嗳,说到这婚事,也不能不佩服颜钦若眼力锋锐啊,宋竹转念一想,也是有些诧异:这萧禹,家世又好,生得也不错,要是品性还可以,又真的入读书院,做了宋学门人的话,那还真是个不错的夫婿人选,不是吗?
……嗯……小姑娘心思动了几下,又是一个转念:再不错,也遮掩不住他那讨人厌的轻佻气质,哼,这样的人,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,顶多也就是个纨绔子弟罢了,颜钦若会看上他,那是她眼光不好,反正……反正她宋三娘,可看不上他!
在心底又哼了几声,把自己给说服了,宋竹眼珠子一转,也就笑着应允了下来,“要是有机会的话,我就帮你问问,不过,只怕爹爹也未必知道哩……”
颜钦若已是满脸感激,仿佛将她当作了知己般,握着她的手只是说不出话来。宋竹哭笑不得,只好由得她激动。
偶然一个顾盼间,又见到赵元贞在不远处站着,她唇边露着微微的笑,一双眼略带戏谑地望着颜钦若,见到宋竹看过来,便对她会意而同情地一笑,仿佛已经是把两人的对话,尽收耳中。
宋竹心中,便是一动,她忽然间想到了母亲偶然间和她提起的事情:虽然现在都是北党的一员,但当年赵元贞的祖父赵芒公,与颜钦若的祖父颜月公,在朝中却是你死我活的大仇家……
她心底顿时有了几番警醒,不觉间,也有了些后怕——小小一个书院女学,其中潜伏着的艰险,恐怕都不亚于朝堂,自己刚才是有些莽撞了,不该瞧着颜钦若可怜,便答应她的,眼下还如何收场,还得仔细思量……
第7章 受罚
宋竹所料不差,萧禹的事情,的确是和长了翅膀一般,飞速地就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传开了,这一日萧传中回来和他一起吃茶时,都打趣地问他,“听说我们家出了个登徒子?”
萧禹从书院回来以后,便再没有出门游逛的兴致,连这几日都闷在驿馆读书写字,倒也无人上门扰他。他心中多少还抱了一丝侥幸,以为这件事大概也就这么过去了。没想到萧传中才从县治下的几个乡镇回来,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这个,他不禁好一阵气馁,没精打采地说,“这丑事不会都传到乡下去了吧?”
“那倒是没有,我也是刚回了城以后,在茶楼听几个书生议论才知道的。”萧传中虽然一脸的笑模样,可却也是一点都未曾放松。“究竟怎么回事,你自己说给我听吧。”
萧禹也没什么好隐瞒的,竹筒倒豆子般把当日的倒霉境遇和萧传中说了,又讪讪地说,“要不是宋粤娘故意多嘴,哪会传得这么开。”
也就是因为他是新任知县的从弟,众人自然都是关注,这件事才会传成这样,若是个无名男学生,别人议论几句也就丢下了。萧禹想到宋粤娘当众点出他身份时的那几句话,越想越觉得冤枉,要把心里想法说出口,又怕被从兄训斥,只是在心里恨恨地想:‘将来若有契机,一定要报复回来。’
此事纯属萧禹倒霉,萧传中倒没训斥他,只是笑道,“你要游山玩水,直接去西边的锦屏山么,那个山头都是书院的地,你又非得乱走。如今倒好,人还没进书院呢,冒失的名头倒是传出去了。”
萧禹也知道,这么一来,自己要融入书院就要更难了。他不愿再多说此事,叹了口气,便转而问萧传中,“几个乡治的情形怎么样?”
“还可以,毕竟是西京所在、形胜之地,”萧传中道,“这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,各乡各村都是蒸蒸日上的样子,据说已有几年没出过人命了。”
若是换做从前的萧禹,听了这话也不觉得如何,可他随表哥一路走来赴任,也不知见识了多少被强盗□□得不成样子的村庄乡镇,即使是风调雨顺,也难以饱食果腹的人家,真是数也数不清的那么多,任意一个颠簸,不论是雨少下了几日,还是粮食价格跌了那么十几文钱,都可能让一个脆弱的农家家破人亡。不出人命这四个字,说起来简单,却又有哪个乡县能做得到?
他有些惊异,“这……宜阳县难道是传说中的桃源乡?别的不说,就是去年,我记得洛阳还报了旱情吧——”
萧传中唇边逸出一丝自豪的微笑,他不觉挺了挺胸膛,以士子特有的矜持口吻淡淡地说,“虽说有旱情……可宜阳县里却有先生在!”
言下之意,宜阳县这几年的繁华之治,并非是县官励精图治,而是因为有宜阳书院,有宋先生……
萧禹惊讶之余,却也立刻就想到了萧传中这个说法的破绽,“——可前日胡三叔不还说,城门吏那边……”
萧传中面上也掠过了一线阴影,他道,“正是因为此事,我们才一直住在驿馆里。”
兄弟两人到宜阳县也快十天了,再怎么交接,也该盘点完毕可以走马上任,可萧传中看来半点也不着急,反而是笃笃定定的,仿佛要在驿馆里住到天荒地老,萧禹本就有些疑惑,现在萧传中主动提起此事,怎有不问的道理?萧传中被他发问不过,只好叹道,“罢了,就说给你听也好——只盼你回了家别四处学嘴,又给我招惹麻烦。”
萧禹自然是拍胸脯保证,萧传中喝了口茶,用手蘸着壶身滑落的水珠,在桌上描绘了起来,“你还记得建功三年,朝中的那场动荡吧?也就是因为那一次对垒,朝中才有了南北之分,形成了今日的对垒之势。”
如今是建功十二年,那都是九年前的事了,九年前的萧禹不过是个无知童子,怎会关心这些?他茫然地摇了摇头,萧传中叹了口气,“反正你就记着,南党冒起,也就是建功三年的事,自那以后到如今,五六年间北党只能采取守势,许多贤能都被排挤出中枢,到地方上任职,有些和先生一般的大能,甚至是辞官还家著书立说,朝中政枢两地,多为南党把持,北党已是寥寥无几,呈独木难支之势。”
“但这样的局面,在建功十年时得到缓和,南党魁首姜相公丁忧回乡,这之后圣意似乎也有了转移,随着战事逐渐紧张,北党又有再起之势,新秀如小王龙图,耆宿如陈参政,都得到重用。”萧传中随意带过,“总之北党这几年有了再起之意,而许多人,是可以同患难,却不能共富贵的。”
这说的无疑是茅立了,萧禹一头雾水,“眼下北党局面大好,茅立不正该是锐意进取之时么?如何反而剥削县治,和吏员离心离德,以至于闹出城门之事来。难道他就不怕宋先生知道了以后——”
“茅立就是要找事。”萧传中喝了一口茶水,语调有些森冷,“就是要膈应着先生。”
他如何从北党局势大好转到茅立在找事要膈应宋先生的,萧禹还有些迷糊,“二十七哥,你意思是,茅明府这是成心故意刮地皮,就是要做给宋先生看?”
萧传中冷冷一笑,“枉你们家人素日夸你聪明……你倒是想想,茅立是谁的得意门生?”
“呃……陈参政?”萧禹不确定地说,见从兄白了他一眼,又赶忙思索道,“噢噢,宋先生是小王龙图的恩师。若是因为茅立刮地皮的事和他对上了,这段公案传到京城,北党的两大赤帜顿时要起龃龉,好容易扳回来的大好局面又要出变数了。茅立这是仗着局势,算准了宋先生不好轻易坏了朝堂大局,所以呕他呢?”
“倒还算是有些脑子。”萧传中话中不免也带了些赞许,他点头道,“你在东京城长大,没有去过地方,不知道时人对家乡的看重。先生以宜阳为号,这里是他的乡土……乡郡人物,有谁不回护故里的?之所以把书院放在宜阳,也是要带动乡中文气。打从先生回乡到现在,六年间宜阳县人口多了两成,商税都多缴三成,一片大治景象,几任知县都没有敢在任上伸手的,便是都明白先生看重父老福祉的性子。茅立要和先生置气,便是借势压人、隔山打牛,从县治百姓开刀了。”
这……萧禹几乎瞠目结舌,万没想到国朝官员竟能如此草菅人命,以压迫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小民来为自己出气——他口中也改换了称呼,“这茅立又是为什么要和先生过不去呢?”
“我当日也是想不明白此点,所以才连几日都等不得,当天就要求见先生。”萧传中也算是解释了一下自己当日的行事理由,“若是私人恩怨,倒都无妨,就怕是茅立年前上京诣阙时,从他老师那里听到了什么口风……又或是收了谁的信,才闹腾出这般动静。”
萧禹也明白他的意思:萧传中是怕这等小事,埋伏的是北党分裂的大势。他迫不及待地追问,“那,可查明白了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“哈!说出来你都不信!”萧传中一双眼亮得怕人,死死地咬着牙关,话是一字一字地往外蹦,“茅立是今年三月和先生交恶的……他痴心妄想,代他们家那个不学无术的胖儿子向宋家求亲,想要求娶宋二娘,遭拒后又要求三娘,又被回绝,据说茅立当时就勃然大怒,扬言一定要报复先生……”
“——啊?”萧禹都快晕过去了,“这——这——就这德行,还是陈参政的得意门生呢?这陈参政也太没眼光了吧!”
“谁说不是呢?”萧传中嘿了一声,“此事该如何了局,就看陈参政的态度了,若是他一意回护茅立,我看日后北党还有谁服他!”
萧禹道,“啊,宋先生给小王龙图写信了么?”
“没有。”萧传中轻蔑地道,“先生是何等人物,岂会被区区一个茅立为难?这一阵子文案操劳,难免有所疏忽,并不知道茅立中饱私囊盘剥百姓之事——他毕竟还做得隐秘,只怕是想要等到我和他交接完了再揭开包袱……待知道此事以后,先生便给赵文朗写了一封信。”
赵文朗乃是赵元贞之父,前度宰相赵茂公之子,也是洛阳名流,萧禹眼睛一亮,他明白了。“这陈参政也是赵家女婿,正是赵衙内的连襟。”
“从西京到东京,快马来回也就是四五日。”萧传中淡淡地说,“算上文书来往送信的边角时间,这一两日内,也该有个结果了。”
“所以二十七哥你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,一面由幕僚出面缓缓交接着拖时间,一面去乡镇巡视,吃透宜阳的底子。”萧禹笑着说,“掐准了时间回来,却是等赵家回信的。”
再说,萧传中也并没在书院过夜,而是住进了城门口的驿馆里,这还能遮掩什么?第二天早晨,匆匆赶来迎接的县官书吏和望门乡绅,几乎都要把驿馆的门给堵住了,萧传中也不客气,让萧禹在驿馆里老实呆着,自己便是整顿衣冠,把胡三叔带去撑门面,昂然出了驿馆,和这些人应酬去了。
县官赴任,一般不会先把家眷带来,不过随从师爷都是少不了的,否则一个人也撑不起县中实务,到得下午,这群伴当也都收到消息纷纷赶来,不过一群人还是住在驿馆中,并没搬迁进县衙,因为萧传中还没有接印,现在在进行的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:盘点接帐。
萧禹一开始还想听从兄话,老实在家呆着,可憋了几天,众人都是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,萧禹在驿馆里成天就对着几本儒学经典发呆,以他性子,如何熬得下去?这天实在耐不住,便出了驿馆,在街上闲走。
他是自汴京城出来的,那是八荒争凑、万国咸通之地,和宜阳县城比,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在最繁华的城门大街上走了几个来回,茶馆里坐下来喝了一碗茶,仍是无聊难耐,抬头见到城郭外那小山包,便自忖道:书院内现在正在上学,不好打扰,不过都说踏青踏青,现在天气刚开春,也颇为和暖,不如去山上走走。
如此矮的山包,又在城边上,想必是没有野兽的,更无危险可言,萧禹也懒得回去唤随从,掂掂袖子里还有些钱,便袖手往城外走去,不多时已到了山脚下,他没走前日的那条大路,晓得那条路是通往书院的,而是走了另一条曲折通往山间的小路,一路走着,也见到许多踏青的人。
春日里,山间多是风景,这无名小山山腰处开了一片桃花,犹如一条腰带将山头捆住,萧禹贪看桃花,不觉已经和人群分离,不知如何,又绕到了一条大路上。
从此处看县城并不远,他料得走下去拐几个弯就可以入城,心里也不慌乱,又卷了袖子,欲要往山顶攀缘,谁知道这条路走到半山腰,忽然又是一拐,尽头直通向一扇小门,隐约可见门后楼阁起伏,萧禹晕了:转了这半天,怎么还是转到了宜阳书院里?
他兴动而发,也没带食水,走了这半日,也是渴了,便想着进去要口水喝,再问明白下山的路,好回驿馆休息。也没多想,推开院门便往里走,谁知走到院中,他还没看见什么呢,堂屋里便传来了整齐划一的吸气声,听那声口,全都是尖尖细细的小姑娘声音。
萧禹这下便尴尬了,站在当地进退不得,头皮一阵发麻:他本就是耳聪目明之辈,现在如何猜不出来,估计啊,他这是闯到后山的女学里了。
现在掉头要走,那就更说不清了,萧禹正无措时,堂屋门一开,一个老夫子皱着眉头走了出来,“你这登徒子,何处进来的?”
说他登徒子,其实并不冤枉,萧禹不但举止莽撞,而且刚才走来走去,走了一身大汗,袖子挽起来不说,身上还有几处泥污,反正看起来绝不体面就对了。那老夫子虽然并不健壮,但也尽力对他怒目而视,仿佛他是要进来掳走哪个姑娘的强盗一般。
“老丈有礼了。”他忙给老夫子行了礼,“小生是春游迷路,误入此地,本想讨口水喝,不想竟打扰诸位女学生,如今便退出去。”
那老夫子还怀疑地看着他,“外头难道没有门丁?好个误入!谁不知道后山是女学所在,你别是窥伺已久,就想进来骚扰的吧?”
萧禹简直百口莫辩,更是发急:这登徒子的名声要是坐实了下来,自己还怎么进书院读书?
他把心一横,也不顾避讳了,转头便看向堂屋内,满屋子莺莺燕燕的少女,虽然不曾嬉笑一片,但见他望来,不是垂头而笑,就是捂嘴耸肩,眼睛倒是都颇有兴致地盯着他不放。萧禹被看得越发红头涨脸,只好扬声道,“宋三姑娘,请出来为我做个证。我确实初来乍到,不知此处是女学所在。”
随着他的说话,屋内众人连老夫子都望向了房间一角,萧禹也跟着看去,果然见到宋粤娘正坐在那里,满脸的端庄雅正,瞧着和那日的扭股糖几乎不像是一个人。
按说两人隔得远,萧禹也看不见她面上的表情,不过不知如何,他就觉得在她淡然的态度之下,埋藏的是深深的得意——想到那日她扮的鬼脸,萧禹忽然有些不好的预感,可却又不好再多说什么了。只听得宋粤娘在屋内甜甜软软、不疾不徐地道,“先生,先未辨认出来,这一说倒是认得了,萧衙内是城内刚上任萧明府的从弟,那日我去爹爹跟前时,正巧遇见他们兄弟来拜见爹爹——果然是才抵步不久,有此误会倒也说得过去。”
……你狠!
我不就是笑了几声吗,至于记恨这么久?萧禹不禁咬牙切齿,只恨不能瞪宋粤娘几眼:要摆出身,他刚才就摆了。不就是因为这么丢人的事,不愿和自自己的名号联系起来吗?宋粤娘只需说她见过他拜见宋先生就可以了,把出身说这么清楚,是故意的呢,是故意的呢,还是故意的呢?
其实,说是故意也有点牵强,无意的可能更大,但想到那日的那个鬼脸,萧禹心里已是肯定:这绝对就是故意的吧!
好……你给我等着……
他在心底下了决心,又一咬牙,把种种情绪抛开,谦恭地再对老夫子举手致歉,“是在下莽撞了,还请先生勿怪。”
既然是萧知县的从弟,还得过宋粤娘的认证,那老夫子的态度自然又有些不同了,虽然仍是冷淡,但已是少了敌意,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。“玄冈是多么稳重的人品,怎地你却如此莽撞?唉!且随老夫来。”
说着,到底还是给他端了一碗白水来,又为萧禹指出了下山回驿馆的路,还数落了萧禹几句,方才翻身进去教书。萧禹在院门口站了站,见一个门子系着裤子,急匆匆从远处树丛里过来,不由得怒从心头起,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,方才拔足而去,径直回了驿馆。
#
虽说女学内一向都是安静肃穆,即使休息也不可能三姑六婆地大聊八卦,但今日毕竟和往日不同,多了萧禹这么个插曲,众女学生都是有些兴奋,先生才一走,屋内便嗡嗡地议论了起来,除了萧禹以外,还能说谁?
因有宋苡在,颜钦若不敢过来和宋竹搭讪,便用手肘推了推自己身边的赵元贞,冲她大打眼色,宋竹将这一切尽收眼底,不禁心中好笑,更有些爽快之感:谁让他自己做错事?这完全是自找死路,这萧禹要是自己好生解释也就罢了,非把她给扯进来,她要不说他的出身,也难取信先生。说了以后嘛……就是现在这副模样咯。
虽然说读书人家不该嚼舌根,不过以宋竹所见,天下不喜欢嚼舌根的人还没出生呢,顶多看怎么嚼罢了,如她二姐宋苡,即使嚼舌根也会嚼得很文雅含蓄,低端点的就和颜钦若一样,闲聊中慢慢套话了,其实本质上也都和聚在巷头巷尾轻声细语的三姑六婆没什么区别,一件新鲜事被爆出来,不用三天就能传遍全城,要不是认识到这一点,她平时在学堂也不会这么谨慎。
“粤娘,”赵元贞果然熬不住颜钦若的恳求,笑眯眯地和宋竹套起近乎了,“适才那人,真是萧家子弟么?都说萧家一门锦绣,家风严正,怎么竟养出了这样的冒失鬼?”
来了。宋竹心想,接下来该问房号和父母出身了。“那日我去爹爹跟前侍奉,他随萧明府进来拜访的时候,确然是如此介绍的。不过当时也没说是哪房出身,也许是偏支亦未必。”
被她堵了一句,赵元贞也没什么好问的,只好轻轻地叹了口气,感慨道,“唉,现在萧家也是没落了,若是鼎盛时,家里随意走出一人来,都是丰神俊朗,又哪会如今日一般丢人现眼呢。”
这口气有些大,不过赵元贞也有这个底气,她和颜钦若一般,都是宰相后人,家中富甲一方,乃是地方大族。萧家虽然也出过宰相,但论现在在朝中的声势,却又不如赵家了。
“可不是,生了个绣花样子,行事却无分寸,还偷窥我等容貌,真是无礼。”颜钦若似乎是在贬低,可宋竹听到的却是绣花样子这四个关键字,她不禁暗自一笑:别看眼下满屋里没萧禹一句好话,可心底对他印象深刻,觉得他生得极好的姑娘,只怕不会少的。只是不便直言,只能这样藏着夸一句罢了。
虽然是明贬暗褒,但这点小花招,也没能瞒得过宋苡,她轻轻地咳嗽了一声,“都是大姑娘了,还是少议论外男为上吧。”
屋内在一刹那间,顿时又寂静得落针可闻,宋竹不着痕迹地瞥了瞥颜钦若的脸色,在心底叹了口气:得,看来二姐和她的怨仇,算是越结越深了。
唔,不过话又说回来,之前担忧他把鬼脸的事四处乱说,坏了她的名声,现在他的名声倒是先坏了,自己还算是搭救了他一把,即使萧禹有心再传扬什么,只怕也没人会信了……
这么想着,宋竹的心情又轻松了一点,尤其是想着自己叫破他身份的那瞬间,萧禹眼中闪过的气恼,她便更是愉快了起来:该啊,嘻嘻,本来还不知该怎么报仇呢,他就撞上来了。瞧他那气恼在心又无处发作的样子,想来也是该知道自己那天的感受了吧?
至于日后萧禹会否报复的问题,她却是不担心的,要知道男女有别,虽然还没到大忌讳的年纪,却也不是说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了。连面都见不到,萧禹该如何报复她?这笔小小的恩仇帐,最后终将是以她宋竹的胜利而告终。
这般想着,她这一天都过得愉快,等到下学时分,也是含笑收拾书本。因见颜钦若冲她招手,便笑眯眯地走了过去,“明早要回洛阳了吧?我等着你给我带缨络呢。”
“正是和你说这事儿,让你等着。”颜钦若现在虽然不和宋苡说话,但同宋竹倒是要好,也是笑笑地和她说了一句,然后……就不说话了,低着头却也不走。宋竹看她这样,不免有些诧异,她也不动声色,只在一边等着,过了一会,颜钦若抬起头瞥了宋苡一眼,似乎是鼓足勇气,将宋竹拉到一边,悄声细语地说,“粤娘,我托你一件事,不论你应不应,且先答应我,别同你姐姐说。”
宋竹心中有些猜疑,面上笑着道,“什么事啊?我不告诉二姐姐,你只说吧。”
颜钦若飞了她一眼,面上有些发红,猛一咬牙,道,“我想托你帮我打听打听,那个萧衙内……他定了亲没有。”
还没等宋竹回答呢,她又急急地解释道,“也不是我不知廉耻,见了个男的,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了。只是我上回回家,听女使们的口风,家里后年有意给我定亲了,我怕……他们是要榜下捉婿呢!”
宋竹其实并无看不起她的意思,她也明白颜钦若的顾忌——她是太明白这种酸楚的滋味了。
说白了,这整座学堂内,除了她二姐宋苡,四妹宋艾以外,其余人多多少少在婚事上都有点同病相怜,她们这些女孩儿,不是出嫁难,便是嫁得不好,婚姻生活如意的,实在是凤毛麟角,那个萧禹虽然冒失,但出身名门、长相俊俏,也难怪颜钦若见了以后,就立刻想起了自己的终身大事,说起来,他应该的确算是个不错的郎君呢。
要说原因嘛,那就要分几种了,对于颜钦若这样的大家女儿来说,她们最恐惧的就是榜下捉婿,偏偏这又是富贵人家择婿的一条重要途径,在本朝的官宦人家中,婚姻的交易意味,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很重的……
要说本朝优待文臣,自然是没得说,朝廷中虽然不是没有勋贵的位置,但和宰相文臣的威风相比,即使是皇亲国戚,也都远远不如。‘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’,算是半公开的说法,由是便延伸出了一个很简要的逻辑:要保证自家富贵延绵,最好的办法,就是家中一代代都能出现高官。
可考进士又不是杀鸡,哪有那么简单?虽然荫补也是得官的重要途径,但历来能进政事堂的相公全都是进士出身,没有这个身份,在官场上想要青云直上,那是难比登天。在现有高官的家族里找夫婿,谁知日后能否爬到高位?所以退而求其次,最好的保险便是在每榜进士中选取女婿,这是最稳妥也最便捷的投资,从高高在上的参政相公,到民间富商,或明或暗,打得全是这样的主意,每年皇榜下,手执麻绳预备捉着年轻进士回去成亲的家仆,从来都是几十上百,甚至连五十余岁才中进士的老光棍,都有得是人家要。别看女学中的学生,多数家中都出过高官,但到这个年纪都没定亲的,只怕十有八.九,她们的亲事也将在皇榜下决定。当然,宰相人家,未必要亲自执麻绳去捉那么露骨,但一般也都是从当年的进士中挑选出长辈最看好的对象,再由媒婆登门说亲。
能嫁给什么样的人,是由不得她们自己挑选的,不论年貌还是性情,都得为政治前途让步,当女儿的并无能置喙的余地。甚至于说得难听点,在这个普遍早婚的年代,二十好几才中进士的人,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成亲,其实也就是待价而沽……这样的夫婿,心里对妻子能有多少真情,也是难说得很。
既然说穿了,这种婚事是最稳妥的政治投资,那么家里对女儿的福祉,考虑得就很少了,哪怕女婿是夜夜笙歌的风流人物,只要其能在官场上高歌猛进,和岳家的关系就不会差到哪儿去,颜钦若不想嫁给这样的进士夫君,宋竹完全理解,若是能在家里人打定主意之前,说动父母把她嫁入萧家,嫁给萧禹这个起码见过一面,各方面条件又都不错的夫君,那估计她做梦都会笑醒。
这是颜钦若这样大家姑娘的烦恼,宋竹这边,和她的烦恼却又不太一样……她自己立志要嫁个不纳妾的丈夫,便只能在宋学学子中寻找对象了——其实,也未必是一定要嫁个不纳妾的丈夫,只是她自己心里也清楚,家里没多少钱,置办不了太多嫁妆,若是嫁给寻常官宦人家,在厚嫁成风的如今,注定要被亲戚妯娌们看不起,也就是讲究薄嫁的宋学门人,不会在乎她的嫁妆。
可,不在乎嫁妆,不提倡纳妾,宋学士子对自己的妻子也不是毫无要求——宋学士子可能是全天下对妻子的素质要求最高的群体了,追求的是夫妻两人‘志同道合、夫妻一体’,也就是说,做妻子的最好在学术上也有所造诣,能和他们互相唱和,夫妻之间不但是生儿育女、操持家务,而且还是相知相惜的灵魂伴侣,颇有些一生一对、生死相随的感觉。
这也是宋竹之所以这么用心读书的原因,因为按她现在的学识,若是要找个高水平的夫婿的话,说真的,人家还真未必看得上他……
嗳,说到这婚事,也不能不佩服颜钦若眼力锋锐啊,宋竹转念一想,也是有些诧异:这萧禹,家世又好,生得也不错,要是品性还可以,又真的入读书院,做了宋学门人的话,那还真是个不错的夫婿人选,不是吗?
……嗯……小姑娘心思动了几下,又是一个转念:再不错,也遮掩不住他那讨人厌的轻佻气质,哼,这样的人,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,顶多也就是个纨绔子弟罢了,颜钦若会看上他,那是她眼光不好,反正……反正她宋三娘,可看不上他!
在心底又哼了几声,把自己给说服了,宋竹眼珠子一转,也就笑着应允了下来,“要是有机会的话,我就帮你问问,不过,只怕爹爹也未必知道哩……”
颜钦若已是满脸感激,仿佛将她当作了知己般,握着她的手只是说不出话来。宋竹哭笑不得,只好由得她激动。
偶然一个顾盼间,又见到赵元贞在不远处站着,她唇边露着微微的笑,一双眼略带戏谑地望着颜钦若,见到宋竹看过来,便对她会意而同情地一笑,仿佛已经是把两人的对话,尽收耳中。
宋竹心中,便是一动,她忽然间想到了母亲偶然间和她提起的事情:虽然现在都是北党的一员,但当年赵元贞的祖父赵芒公,与颜钦若的祖父颜月公,在朝中却是你死我活的大仇家……
她心底顿时有了几番警醒,不觉间,也有了些后怕——小小一个书院女学,其中潜伏着的艰险,恐怕都不亚于朝堂,自己刚才是有些莽撞了,不该瞧着颜钦若可怜,便答应她的,眼下还如何收场,还得仔细思量……
第7章 受罚
宋竹所料不差,萧禹的事情,的确是和长了翅膀一般,飞速地就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传开了,这一日萧传中回来和他一起吃茶时,都打趣地问他,“听说我们家出了个登徒子?”
萧禹从书院回来以后,便再没有出门游逛的兴致,连这几日都闷在驿馆读书写字,倒也无人上门扰他。他心中多少还抱了一丝侥幸,以为这件事大概也就这么过去了。没想到萧传中才从县治下的几个乡镇回来,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这个,他不禁好一阵气馁,没精打采地说,“这丑事不会都传到乡下去了吧?”
“那倒是没有,我也是刚回了城以后,在茶楼听几个书生议论才知道的。”萧传中虽然一脸的笑模样,可却也是一点都未曾放松。“究竟怎么回事,你自己说给我听吧。”
萧禹也没什么好隐瞒的,竹筒倒豆子般把当日的倒霉境遇和萧传中说了,又讪讪地说,“要不是宋粤娘故意多嘴,哪会传得这么开。”
也就是因为他是新任知县的从弟,众人自然都是关注,这件事才会传成这样,若是个无名男学生,别人议论几句也就丢下了。萧禹想到宋粤娘当众点出他身份时的那几句话,越想越觉得冤枉,要把心里想法说出口,又怕被从兄训斥,只是在心里恨恨地想:‘将来若有契机,一定要报复回来。’
此事纯属萧禹倒霉,萧传中倒没训斥他,只是笑道,“你要游山玩水,直接去西边的锦屏山么,那个山头都是书院的地,你又非得乱走。如今倒好,人还没进书院呢,冒失的名头倒是传出去了。”
萧禹也知道,这么一来,自己要融入书院就要更难了。他不愿再多说此事,叹了口气,便转而问萧传中,“几个乡治的情形怎么样?”
“还可以,毕竟是西京所在、形胜之地,”萧传中道,“这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,各乡各村都是蒸蒸日上的样子,据说已有几年没出过人命了。”
若是换做从前的萧禹,听了这话也不觉得如何,可他随表哥一路走来赴任,也不知见识了多少被强盗□□得不成样子的村庄乡镇,即使是风调雨顺,也难以饱食果腹的人家,真是数也数不清的那么多,任意一个颠簸,不论是雨少下了几日,还是粮食价格跌了那么十几文钱,都可能让一个脆弱的农家家破人亡。不出人命这四个字,说起来简单,却又有哪个乡县能做得到?
他有些惊异,“这……宜阳县难道是传说中的桃源乡?别的不说,就是去年,我记得洛阳还报了旱情吧——”
萧传中唇边逸出一丝自豪的微笑,他不觉挺了挺胸膛,以士子特有的矜持口吻淡淡地说,“虽说有旱情……可宜阳县里却有先生在!”
言下之意,宜阳县这几年的繁华之治,并非是县官励精图治,而是因为有宜阳书院,有宋先生……
萧禹惊讶之余,却也立刻就想到了萧传中这个说法的破绽,“——可前日胡三叔不还说,城门吏那边……”
萧传中面上也掠过了一线阴影,他道,“正是因为此事,我们才一直住在驿馆里。”
兄弟两人到宜阳县也快十天了,再怎么交接,也该盘点完毕可以走马上任,可萧传中看来半点也不着急,反而是笃笃定定的,仿佛要在驿馆里住到天荒地老,萧禹本就有些疑惑,现在萧传中主动提起此事,怎有不问的道理?萧传中被他发问不过,只好叹道,“罢了,就说给你听也好——只盼你回了家别四处学嘴,又给我招惹麻烦。”
萧禹自然是拍胸脯保证,萧传中喝了口茶,用手蘸着壶身滑落的水珠,在桌上描绘了起来,“你还记得建功三年,朝中的那场动荡吧?也就是因为那一次对垒,朝中才有了南北之分,形成了今日的对垒之势。”
如今是建功十二年,那都是九年前的事了,九年前的萧禹不过是个无知童子,怎会关心这些?他茫然地摇了摇头,萧传中叹了口气,“反正你就记着,南党冒起,也就是建功三年的事,自那以后到如今,五六年间北党只能采取守势,许多贤能都被排挤出中枢,到地方上任职,有些和先生一般的大能,甚至是辞官还家著书立说,朝中政枢两地,多为南党把持,北党已是寥寥无几,呈独木难支之势。”
“但这样的局面,在建功十年时得到缓和,南党魁首姜相公丁忧回乡,这之后圣意似乎也有了转移,随着战事逐渐紧张,北党又有再起之势,新秀如小王龙图,耆宿如陈参政,都得到重用。”萧传中随意带过,“总之北党这几年有了再起之意,而许多人,是可以同患难,却不能共富贵的。”
这说的无疑是茅立了,萧禹一头雾水,“眼下北党局面大好,茅立不正该是锐意进取之时么?如何反而剥削县治,和吏员离心离德,以至于闹出城门之事来。难道他就不怕宋先生知道了以后——”
“茅立就是要找事。”萧传中喝了一口茶水,语调有些森冷,“就是要膈应着先生。”
他如何从北党局势大好转到茅立在找事要膈应宋先生的,萧禹还有些迷糊,“二十七哥,你意思是,茅明府这是成心故意刮地皮,就是要做给宋先生看?”
萧传中冷冷一笑,“枉你们家人素日夸你聪明……你倒是想想,茅立是谁的得意门生?”
“呃……陈参政?”萧禹不确定地说,见从兄白了他一眼,又赶忙思索道,“噢噢,宋先生是小王龙图的恩师。若是因为茅立刮地皮的事和他对上了,这段公案传到京城,北党的两大赤帜顿时要起龃龉,好容易扳回来的大好局面又要出变数了。茅立这是仗着局势,算准了宋先生不好轻易坏了朝堂大局,所以呕他呢?”
“倒还算是有些脑子。”萧传中话中不免也带了些赞许,他点头道,“你在东京城长大,没有去过地方,不知道时人对家乡的看重。先生以宜阳为号,这里是他的乡土……乡郡人物,有谁不回护故里的?之所以把书院放在宜阳,也是要带动乡中文气。打从先生回乡到现在,六年间宜阳县人口多了两成,商税都多缴三成,一片大治景象,几任知县都没有敢在任上伸手的,便是都明白先生看重父老福祉的性子。茅立要和先生置气,便是借势压人、隔山打牛,从县治百姓开刀了。”
这……萧禹几乎瞠目结舌,万没想到国朝官员竟能如此草菅人命,以压迫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小民来为自己出气——他口中也改换了称呼,“这茅立又是为什么要和先生过不去呢?”
“我当日也是想不明白此点,所以才连几日都等不得,当天就要求见先生。”萧传中也算是解释了一下自己当日的行事理由,“若是私人恩怨,倒都无妨,就怕是茅立年前上京诣阙时,从他老师那里听到了什么口风……又或是收了谁的信,才闹腾出这般动静。”
萧禹也明白他的意思:萧传中是怕这等小事,埋伏的是北党分裂的大势。他迫不及待地追问,“那,可查明白了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“哈!说出来你都不信!”萧传中一双眼亮得怕人,死死地咬着牙关,话是一字一字地往外蹦,“茅立是今年三月和先生交恶的……他痴心妄想,代他们家那个不学无术的胖儿子向宋家求亲,想要求娶宋二娘,遭拒后又要求三娘,又被回绝,据说茅立当时就勃然大怒,扬言一定要报复先生……”
“——啊?”萧禹都快晕过去了,“这——这——就这德行,还是陈参政的得意门生呢?这陈参政也太没眼光了吧!”
“谁说不是呢?”萧传中嘿了一声,“此事该如何了局,就看陈参政的态度了,若是他一意回护茅立,我看日后北党还有谁服他!”
萧禹道,“啊,宋先生给小王龙图写信了么?”
“没有。”萧传中轻蔑地道,“先生是何等人物,岂会被区区一个茅立为难?这一阵子文案操劳,难免有所疏忽,并不知道茅立中饱私囊盘剥百姓之事——他毕竟还做得隐秘,只怕是想要等到我和他交接完了再揭开包袱……待知道此事以后,先生便给赵文朗写了一封信。”
赵文朗乃是赵元贞之父,前度宰相赵茂公之子,也是洛阳名流,萧禹眼睛一亮,他明白了。“这陈参政也是赵家女婿,正是赵衙内的连襟。”
“从西京到东京,快马来回也就是四五日。”萧传中淡淡地说,“算上文书来往送信的边角时间,这一两日内,也该有个结果了。”
“所以二十七哥你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,一面由幕僚出面缓缓交接着拖时间,一面去乡镇巡视,吃透宜阳的底子。”萧禹笑着说,“掐准了时间回来,却是等赵家回信的。”